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华夏思源:个性的培养

2019-03-18 09:31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G:

  刚进公司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我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同事都那么优秀,人家没有理由一定要照顾我、帮助我。要让别人喜欢你,一定是因为你这个人比较有趣味。

  关键是要找到自己跟别人不同的地方,自己的亮点。只要把这个亮点找出来,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形成你的性格了。

  徐小平:

  对个性的忽视与冷漠,其实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自小接受的教育中。有时连我这个以思想新潮着称的徐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办一些扼杀个性的蠢事。

  G:

  刚进公司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我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同事都那么优秀,人家没有理由一定要照顾我、帮助我。能够让别人喜欢你,这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要让别人喜欢你,一定是因为你这个人比较有趣味。所以,我就希望把自己的性格塑造得有趣一些。

  我记得在找工作的阶段,曾听到一个故事。前几届有一个同学,他拿到投行的offer,但是他还是选择先去西藏做了一年的“乡村教师”,然后才去工作。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真是让人很欣赏的。当时他的经理就跟他说,你这种既有banker又有volunteer的经历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要的,但是以前从没有遇到过。其实,作为公司而言,也特别喜欢你去做很有爱心、很有责任感的事情。如果这件事又能彰显你的个性,那就太完美了。对于那些有性格、在某些方面很有追求的人,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而且给予尊重。

  所以,关键是要找到自己跟别人不同的地方,自己的亮点。只要把这个亮点找出来,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形成你的性格了。很多人可能本身的个性是比较有趣的,只是没有发掘出来。这时就需要一些技巧来慢慢发掘自己的性格,把自己变成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我有个师姐曾向我传授经验,她说你平时一定要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骄傲的事情。那些你不太愿意提起的经历,通常会对你的个性产生很大伤害,即使你强迫自己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人生也不会因此丰富。而那些你非常乐意回忆的经历,你一定要把它们放大、放大、再放大,这样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性格的人。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自己的个性受家庭的影响特别大。我父亲是一个比较完美主义的人,从小就要我把事情做得很漂亮。我母亲呢,正好相反,对我一直比较宽容。我小时侯喜欢画画,画好了就贴在墙上,家里被我贴满了,我妈妈从来都不说我。所以呢,我的个性有点像我父母个性的综合体。一方面我做人做事都非常认真,力求做得更有美感一些,使人舒服。另一方面,我的整个生活状态比较简单松弛,特别是大学阶段,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多,所以一般做事情比较从容。

  所以我特别希望从事的工作,是那种既有相当的挑战性,又能够自己真正动手做一些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就感。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money也要尽量多一些。

  个性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也很要紧。如果你进了一个与你的性格完全不匹配的公司去工作,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很难受、很郁闷。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我想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你做这个行业有没有passion。这是头等重要的。如果没有passion,还不如索性放弃,因为在一个你不喜欢的环境里压抑自己的个性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徐小平语录

  一生之计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则在于大学期间的基于个人能力全面与多样发展之上的个性化发展规划。

  “素质教育”的悖论(一)

  没有人提倡“动力汽车”,因为没有动力的汽车是车模。没有人提倡“飞行飞机”,因为不会飞的飞机是坦克。没有人提倡“可吃的米”,因为不可吃的米是平方米。但是在中国,我们却在提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悖论(二)

  教育教育,一个有教育的人能够没有素质吗?一个有素质的人能够没有教育吗?一个提供教育的机构能够不为它的学生的“素质”负责吗?正因为中国教育严重缺失“素质”这个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素质教育”才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巨大讽刺。

  徐小平:

  我的助手Robin曾告诉我一件事,他在中央二套的一档就业节目中,看到一个北邮的前学生会主席在进行一番现场模拟应聘的问答。当一位作为节目嘉宾的企业老总问她最有成就感的经历是什么时,她回答说是手术后坚持参加高考,并考上不错的大学。当问她大学时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时,她又说,是作为学生会主席带领大家组织学校的活动,而同时她还在忙别的三件事情,可以多任务同时运行。

  “高考是人生中的最大挑战”,“学生会主席领导一帮人前进”,这样的回答太缺乏特色。这个女生曾经面试过外资银行,她一定要知道,去参与竞争的必然大都是名校毕业生,都是各种学生干部,这会那会的主席。而她的这两个例子对她自己或许重要,但是放在人群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独特性。从表面看,她的回答只是没有深入地挖掘出更内在的独特性来,但她的回答又代表着一般大学生最常见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无法表达出自己深层次的独特个性。

  而这种对个性的忽视与冷漠,其实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自小接受的教育中。有时连我这个以思想新潮着称的徐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办一些扼杀个性的蠢事。

  在我的上一本书《仙人指路》里,我写过《我的儿子想做厨师》。当时,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加拿大读书。小儿子Adam十三岁那年,我陪他去温哥华教育局办理入学手续,看到教育部编印的一份课外教育课程。他看上了一个烹饪班,并企图让我同意他花钱报这个名!我当时有点气晕了,我身上中国爸爸的“传统”心态立即发作。虽然我的话里没有立即提出反对意见,但我那种反感的语调已经把这种心态毫无遮掩地透露了出来。儿子当时听了我的话,感到挺诧异,问我:“怎么,难道你不喜欢我学这个吗?我喜欢呢。”

  突然之间我患了失语症。我突然发现,他对烹饪的兴趣发自内心。为什么我对儿子自然流露的一种显然不是不良习性的兴趣喜好,表示了这么大的反感?我知道我表示不快的那种心理,根本无法说出来,在加拿大出生和长大的儿子,根本不能理解爸爸背后那根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职业歧视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过时的价值观。

  好在我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就会立即改正。我仔细思考了我在这个问题上情绪的变化所折射的价值观。儿子说他喜欢烹饪,这反映了他的一种爱好与个性,是他天性深处成长起来的一种未来人生大树的幼苗,我绝对不应该破坏这个刚刚从心头冒尖的嫩芽。Adam有了对于烹饪的爱好,发展下去,将来他即使不以厨师、餐饮为职业,但这个爱好陪伴他,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有用,非常美味的习惯,能够大大丰富他的生活情趣和乐趣。朋友来家里做客,他能够拿出一手超越方便面和煮鸡蛋的好菜,可以提高他自己的生活质量、增强他在朋友们中间受欢迎的程度……一个非常爱吃但却不喜欢做饭的女孩子,说不定还会因此爱上他并在心里窃喜道:嫁给Adam,从此不做饭!

  而我反对Adam发展这么美好的兴趣,真是岂有此理!

  当然,万一这么小就流露了烹饪天才的儿子将来做了职业厨师,我还会喜欢吗?——想来想去,我也看不到任何不为他自豪的理由。于是我对儿子的厨师前途进行了一番YY:

  既然很早就显露了烹饪天才,Adam长大肯定能够成为一名天才厨师。从小餐馆做到大餐馆,从快餐店做到五星酒店,大厨Adam同志,走到哪里,哪里的老板就对他点头哈腰,哪里的同事就对他毕恭毕敬,哪里的食客就对他口水横流!其中,有一个非常正统的有钱父亲,决定把女儿嫁给我的儿子,虽然我的儿子,并不愿意娶她。

  ……对厨师职业充满了热爱的Adam先生在职场上一路飙升,从厨师提拔为主厨,从主厨提拔为行政主厨,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又从行政主厨提升为主管餐饮的副总裁,最后,更从副总裁,占有公司一定股份,三十几岁就退休,不必干活儿周游世界去了!

  ……再后来,Adam决定自己开自己的餐馆,做老板啦!他经过反复认真考察研究,并且在和爸爸我商量之后,决定做一家Adams美食店。此后很多投资者都来找他想开分店,搞连锁,终于有一天,他挑中了一个哈佛大学毕业专攻连锁经营的MBA,两人一拍即合,Adam出品牌出钱出技术占控股,MBA出人工出管理占干股,MadamBA连锁店诞生了!而且自从有了这个哈佛MBA,Adam老板从此就不上班,只在家里数钱了!数了那么多钱干什么——废话,做慈善事业啊!

  ……

  我在《图穷对话录》里有一篇《云云的青春欢歌》,记录的就是一个找不到自己的个性职业之路的故事。女主人公和我相遇时,正通过一家中介公司办理去澳洲学习计算机的留学手续。当时她出于某种冲动,想到新东方来看看再做最后决定,没想到遇见了我。

  她告诉我她总感觉自己去澳大利亚这条路有某种问题,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马上就看出她的问题了:其实云云的个性完全不喜欢计算机。她的性格,属于开放外向的类型。她说她爱唱歌,爱跳舞,爱和人打交道。在她即将决定她未来一生到底如何度过的时候,她开始后悔,而这个时候,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几乎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她必须立即做出决定,交付定金,开始办理澳大利亚的留学。

  于是我认真地问她到底喜欢做什么。她说她最喜欢做一种热热闹闹、唱唱跳跳、成天玩乐的工作。她理想的工作应该是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机器打交道;是搞艺术,而不是搞技术;是进行人际交流,而不是人机交流……

  我给她的咨询建议是:去瑞士读酒店管理。我说:你最喜欢的工作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和人打交道,这样的工作,除了做三陪,就是酒店管理了。酒店管理最大的好处是学术性非常不强,这是一个操作技能和理论学习各半的专业。它给予云云的,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她自身魅力和能力,扩展她个性与性格,并且以这种性格个性赢得事业发展的一种行业。谢天谢地,她和她的父亲听从了我的建议,终于让云云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职业道路。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咨询个案中举不胜举。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可以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岗位上工作,该是多么大的人生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又偏偏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生!

  救救个性!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芙蓉姐姐不该考研

  为什么芙蓉姐姐不该考研?这要从她的个人定位说起。高考三次才考上陕西工学院的她,并不是一个学术型研究性人才。她就读的学校,是一个应用性院校。在考研路上,她的竞争力很差。因此,她获得前途的唯一手段,就应该是直接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寻找生活、寻找前途、寻找继续深造之路。

  我本人对芙蓉姐姐充满敬意!而且我在新东方因为无耻自信,也被人称为芙蓉叔叔,对姐姐有一种芙蓉惜芙蓉的亲情。其实,芙蓉姐姐所有夸张与超常的表现手段,都是一种企图面对失败命运的绝望抵抗与奋力拼争。但她的出现,确实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姐姐的不正常,是社会人才压抑的结果,是公众教育愚昧的折射,是弥漫整个中国普通大众间那种过时而顽固的教育观念毒害的苦果。

  芙蓉姐姐又是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凭着她那笑傲江湖的身材、那玉洁冰清的面容、那令人目瞪口呆的自我表达、那气吞山河如虎的强大自信,以及敢于在公司电梯间里和男同事打架的凶悍气势,她几乎具备了现代企业优秀人士所需要的一切成功素质。芙蓉本来可以在新东方、联想、IBM、可口可乐等等这些地方找到工作的。我对芙蓉姐姐的人生咨询是:

  1彻底放弃考研,因为考研不属于她。你说我已经考了三年了,放弃岂不可惜?我说沙上造塔,推倒是最佳方案。

  2化考研为力量——追求素质的力量:与其耗干青春考研,不如花点时间把英语口语学好,把表达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继续提炼改良,学会找工作,深刻理解敬业精神……

  3最重要的,走出学历本位、知识本位的千古情结。学历高的如果能力不强,进了企业还是会被淘汰被贬值。素质高的即使学历不硬,只要进得企业金子就会闪光……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