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20 30 40 职场绽放美丽

2020-01-09 09:42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在当今职场中,女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男性一样,顶起家庭甚至职场的“半边天”。在20、30、40岁的不同年龄段,职场女性面临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发展机遇及生活、生存的各种压力。如何规划好不同年龄段的职业生涯,让自己在职场中美丽绽放?记者为此采访了河北省经济人才研究会高级人才分析师李慧女士。

  ●20岁:在职场中探索前行

  年龄段:20至30岁

  优势:独立、充满激情,精力充沛

  劣势:初入社会,处于艰难的适应期,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比较浮躁,不断尝试。

  这个阶段的职场女性精力旺盛,也没什么太大的经济及家庭负担,思想前卫,自觉性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在择业上更具功利性,频繁跳槽是常事。从职位上看,这一阶段的人基本上是基层人员,或只做到一般主管,其事业的发展对能力的提升速度有更高的要求。

  这一阶段也是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寻求职业定位的一个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及技巧,从而为职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同样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求职的压力以及应对职业中所发生问题的青涩,工作的技巧成熟度低,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及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对女性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从心理到实际的障碍。

  专家建议:针对以上20至30岁阶段的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职业优势与不足,必须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将不足转化为优势,并使这一阶段中的优势可发挥极至,为未来的职业高峰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女性的职业高峰期一般在30多岁左右,而这需要利用自己20岁时的优势,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工作技能与应对问题的技巧。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同样在职业未明晰前,对兴趣也只是一个培养,这时不妨先学会“做一行,爱一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再明确定位,确定自己的能力与兴趣。从而将两者结合,确定目标。

  ●30岁:工作小有成就

  年龄段:30至40岁

  优势:心态稳定、有信心,年富力强,积累了一定能力和经验,工作已驾轻就熟。

  劣势:常为寻找自己的位置而苦恼并变换工作,对年轻一辈的追赶开始产生危机感。

  这个年龄段的职场女性,已过而立之年正是职业的“黄金期”,工作已驾轻就熟,事业也进入了高峰期。心态稳定,年富力强、有能力和经验,由于自己在年龄、职位上的“不上不下”,面对咄咄逼人的后生晚辈,难免会有危机感。与此同时,工作也更易受到家庭、婚育和社会的影响,工作和家庭、婚育矛盾的压力日渐增加。

  专家建议:在这个阶段职业女性已经完成了自我认识与定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在这一阶段,女性更明晰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认知更实际,更合理。此时在工作之余多补充一些新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毕竟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30岁的人与20岁的人在知识结构上差别较大。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晋升的机会才越多。

  ●40岁:工作进入平稳期

  年龄段:40岁以上

  优势:处事老道、经验丰富、专业精湛。

  劣势: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变大,担心被淘汰,力求安稳。

  40岁以上的女性,进入职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平稳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职业基本已经稳定,职业女性具备了心智成熟、处事老道、经验丰富、专业精湛等优势,是充分显示个人能力的年龄段。

  这个年龄段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阶段,其生活、经济压力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但在这个阶段女性实际上更易于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相对稳定,这个时期女性需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定位。是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家庭、事业或是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事,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专家建议:40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女性容易进入烦躁期,新人的进入导致的职场竞争、家庭压力等都让40岁以上的女性感到压力重重。实际上事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也许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来讲是新的职场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许是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可以做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事。在这个阶段只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注重健康,生活与事业都会变得美好。

  我们都在无绪的去咨询,去问别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与其面对这类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改变!华夏思源心理网,陪你走向轻松愉悦的好伙伴!《《点击学习心理学,你的职场人生将会如鱼得水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