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学会角色转换

2019-05-30 09:13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青蛙觅食,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飞来飞去的蚊虫,直到有“飞食”“自愿”地来到嘴边,它才“唿”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吃下去,然后再周而复始地“等饭吃”。蜥蜴也吃蚊虫,但蜥蜴吃蚊虫的方式和青蛙则大大不同,它们四处游荡,搜猎觅食,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狂追,直到将猎物追到口为止,然后再周而复始地“找饭吃”。

  青蛙和蜥蜴都是蚊虫的天敌,但却代表了迥然不同的处世态度。青蛙是固定于池塘边吃虫子的不变角色;而蜥蜴则是“走南闯北”的“侠客”,它不仅吃虫子,而且还干点别的。青蛙随着池塘的存在而存在;而蜥蜴可以活在池塘边,到冬天池塘结冰了,没有虫子吃了,它又换成了另一种角色:不再吃虫子,而是猫到蛇洞里鸟巢边,成了蛇卵鸟蛋的天敌。

  新人找工作就像青蛙或蜥蜴觅食。如果你不会根据形势之变化而相应地转换自己的角色,那么你就是愚蠢的青蛙;如果你能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下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那么你就是聪明的蜥蜴。

  情景案例

  张朋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曾经成功地应聘了一家公司的很好的文秘职位。

  试用期刚开始,张朋就很珍惜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而且对工作也很有激情。一来为公司更好的发展,二来也为自己求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时间不长,他就厌倦了。

  他发现,公司养着一群出工不出力的闲人和动嘴不动手的“侃爷”。张朋的工作稍稍做出一点成绩,大家都会用异样的态度地对待他,甚至在背后对他指指戳戳,好像光拿钱不干活的人应该理直气壮,为公司做事的人反倒不可理喻。“这样的公司,做好本职工作对我来说太轻松,待遇也可以,可是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可混日子又不是我的品格。”

  出于这种“毋宁死,不苟活”的情绪,张朋在那家公司没干到一个月就心灰意冷地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朋友们也很为张朋伤脑筋,帮他找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尽管不一定都是文秘工作,但职种也都不错,但由于张朋本身的心态一直陷在当初文秘工作时的那种阴影里,始终没有调整好,以至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自炒“鱿鱼”的傻事。

  朋友纳闷了:张朋这是怎么了?

  新人同题困惑

  ·人与人怎么到处是勾心斗角,派系斗争,家长里短,没有一点真诚。

  ·这个单位简直就是农贸市场,乱哄哄的,我不会在这里干太久的。

  ·总听老人说我们年轻人一茬不如一茬,而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企业一家不如一家。

  情景评述

  刚走上岗位工作,在短时间内未完成心理上的角色定位,这可以理解;但如果给你一段时间还没有高速整过来,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上例中的主人公张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先初是满怀期望地进入那家公司的,不曾想其热情却在无情的“世态”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严酷的现实让他感到身心疲惫,万念俱灰。这是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初衷凌驾于企业之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即便如此,张朋如果狠一狠心,咬一咬牙,在原来单位呆下去的话,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可惜张朋没有这种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而是选择了逃避。然而,逃避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实惠,而是陷入一种莫名的“职种阴影”里。这就说明张朋是只善于变换环境、不善于变换自己角色的“固执”之人。

  “固执”无疑会给自己的角色换位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以至他陷入最初那种阴影的心理误区中难以自拔,到哪里工作都感到不适应。如果张朋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厘清楚,他的“自炒鱿鱼”恐怕还会继续沿续下去。

  为新人同题支招

  “角色转换”的过程,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和经济实力,以及自己融入企业的结合点。

  第二是要客观地设计好自己的试用期里主攻的新知识方向,不要凭着职业感性去看待企业的领导和同事,更不要以“专业不对口”动辄闹情绪,对工作心猿意马。

  第三是要以平和之心,主动搞好新老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己之心换人之心,这样有利于增强你获取新知识的信心,又能获得好人缘。

  第四是要增强自己对未知领域的适应能力。如果你感觉对目前的工作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再干下去连通过试用期都有危险的话,再考虑为下一个角色转换做心理准备。如果在现有的企业里转换不了职种,再考虑换个单位。

  我们都在无绪的去咨询,去问别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与其面对这类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改变!华夏思源心理网,陪你走向轻松愉悦的好伙伴!《《点击成为心理咨询师,提升个人能力!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