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泛白领时代”定位焦虑

2019-05-13 09:11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从“精英光环”到“概念泛滥”

  宝华:日前,有一篇《白领称呼有些变味》的报道见报后,我接连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电话,很多人都说“谁说我是白领我跟谁急”这话说得太到味了。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谁是白领?反正我应该算不上。

  慕兰:遥想上个世纪80年代末,“白领”一词在国内杂志上出现时,那是个多么灿灿生辉的名称啊。写字楼里的美丽女郎,生意场上的精英男子,咖啡、高薪、西装套裙、流利英语……一切的一切,让人迷醉,惹人向往。

  苦茗:呵呵,总之,当年的“白领”透着点泛酸的迷人和高贵,标志着一种普通市民过不上的格调生活。可如今呢,用google或百度一搜,会发现“白领”不仅和“剩男剩女”、“过劳死”等让人不怎么爱见的字眼紧紧捆绑在一起,甚至出现在了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以及一些小广告上,有意思的是,一句骂人的话虽粗俗却也不乏经典:“你才是白领,你们全家都白领!”

  宝华:也许,这种感觉,就像当年的“公关小姐”身份从云端一直跌至谷底,曾经的奢侈品牌最终沦为平民品牌一样,当白领概念泛滥,许多人心中曾经对此的向往,便在无形中烟消云散了。

  慕兰:更让人泄气的是,“白领”一词不禁渐趋平民,而且还演化出了“白奴”特色,2007年8月,由教育部发布的最新词语里,“白奴”名列其中,这一切的一切,还真有点凄凄惨惨戚戚的味道,现在你随便一问,谁敢承认自己是白领?嘿嘿,拥有这份勇气的人,好像微乎其微。

  白领标准的定位焦虑

  宝华:前不久,一个关于“白领工资标准”的新闻,也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关于“白领”和“非白领”的各种感悟,闹得甚嚣尘上。一个最为直白的标准,就是收入,大量的人为白领生活算起了一笔笔账,算账的结果,通常是“白领生活遥不可及”。作为一个舶来词,在其“发源地”,白领们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苦茗:谈到这里,就有意思了,中国的白领在叫苦,觉得自己事实上是“白奴”,可全球的白领过得也并非风光无限啊——比如在美国,许多传统的“白领”职位,因为工作难找,都流向了海外,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很常见。

  宝华:就我的感觉,在衡量白领标准一事上,国人更喜欢拿收入说事儿,在“富豪”字眼频现,物质极大丰富,赚钱欲望膨胀的情形下,“白领”似乎和“有钱人”划上了等号。

  苦茗: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最近几年,我们这些看似收入不错,但是透支严重的所谓“白领”,的确处于一种夹生状态: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日益增加的生存成本,让很多人透不过气来。

  慕兰: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也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分化,旧的社会分层正逐步瓦解,新的划分还未成型,在这种定位中产生的焦灼感,也无形中造就了“白领”们的定位困惑。

  收入也许不是唯一标准

  宝华: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白领和中产阶层是划等号的。我有位前不久从印度归来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细节: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中产阶级队伍的印度,只要你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即可连家人都能划分进这一队伍,买房买车对印度的大多数“中产”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苦茗:我认为,白领这个阶层,从收入上讲,不是穷人也不是富翁,收入并非绝对的标准。白领应该是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体,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比较高的声望。所以,它实际上应该是一个职业概念。

  慕兰:就此,我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中产阶层应该从财富、权利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包含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更多的是应该从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去判断,关键是要看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地位、对社会关心的程度及自己与社会整合的程度。

  宝华:由此看来,拥有良好的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即使每个月只有2000元钱,你也可以安心地称自己为白领。也许我们应该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一称呼,那种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才是白领的根本魅力所在。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