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10大自我修养

2019-05-05 08:26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渴求高欢迎度被深植于人性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受欢迎。但比起因为权势和地位带来的追捧,或许我们更需要那些发自内心的真挚喜欢。

  01

  你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米奇·普林斯汀按照受欢迎程度,将人分成了五类,你是哪一类?

  (横坐标代表有多少人不喜欢你,从左往右递减;纵坐标代表喜欢,从上往下递减)

  左上角:被接受的人

  喜欢你的人很多,不喜欢你人很少。

  性格可能是内向或外向,充满幽默感,待人友好,走到哪里都会聚集一些人,给别人带去欢声笑语。

  右上角:被争议的人

  喜欢你的很多,不喜欢你的人也很多。

  这种人不太常见,只要出现往往就是地位比较高的人。

  左下角:被忽略的人

  喜欢你的人很少,不喜欢你的人也很少。非常安静,存在感很低,很少主动发言,有什么集体活动他也参加,但不是真正参加。

  右下角:被拒绝的人

  喜欢你的很少,不喜欢你的人很多。

  分为攻击性被拒绝和非攻击性被拒绝两种。前者大多是情商低,总是欺负或者冒犯他人;后者可能出身背景或行为怪异,遭到排挤。

  中间:一般人

  喜欢你的人不太多,不喜欢你的人也不多。

  02

  你的原生家庭,决定你的欢迎度

  米奇·普林斯汀认为:欢迎度,是在家族中传承的。

  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想要知道一个孩子受不受同学欢迎,你可以直接问他妈妈自己小的时候受不受同学欢迎。

  如果妈妈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学校的日子都是一些幸福时光,她当年就是“被接受”的,那她的孩子在学校的欢迎度也绝对是平均水平之上。

  如果妈妈当年是个“被拒绝”的角色,整天跟同学充满敌意,那她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绝。

  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社交水平的影响是从一岁就开始了。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跟你很亲密、但也能暂时离开你,跟老师和同学玩。

  如果是跟家长很疏远、或者一时半刻都离不开家长,那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有问题,他长大就会面临社交困难。

  而想要预测一个五岁的小孩过两年在同学中的欢迎度如何,一个好办法就是听他妈妈如何评价他。

  如果妈妈说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用一些温暖的词汇,充满喜悦和自豪,那就说明母子互动良好,这个小孩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会跟同学相处的很好。

  如果妈妈一说起孩子就是各种抱怨,那这个孩子就很可能特别具有攻击性。

  03

  你可以不必那么“受欢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会希望自己的欢迎度可以高一点,但实际上,欢迎度高的人也可能有很多人不喜欢。

  就像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喜欢的反义词不是不喜欢,而是不在乎。

  一个特别突出的人,有很多人喜欢他,也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一个默默无为的人,既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也没有多少人不喜欢他。

  “欢迎度”是一种矛盾之物:渴求高欢迎度被深植于人性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为高欢迎度者会对我们自己有益。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很多拥有名利地位的人如同搭上了通往较高欢迎度的直通车,在名利场里如鱼得水,备受瞩目。

  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名利双收的人往往又是人们厌恶和憎恨的对象。

  所以在米奇·普林斯汀的五种分类中,“被接受”和“被争议”两种类型,都是欢迎度非常高的。

  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顺畅,或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那么赤裸裸地“受欢迎”,而是一些更真挚,更重要的喜欢。

  米奇·普林斯汀将这种喜欢称为“可爱度”。

  04

  如何做一个可爱的人?

  研究表明,早在四岁的时候,儿童们便能够准确地回答出他们最受欢迎的同伴是谁,且回答结果相当一致。

  但这些受欢迎的儿童并非一定是有权势的、支配性的或高知名度的。相反,他们是每个人都喜爱的孩子。

  这种“可爱度”会贯穿我们的一生,且被证明是最具效力的欢迎度类型。

  可爱的人总是真诚地践行着一些朴素的社交规则,包括:

  01.对人友好,言行得体;

  02.好东西能与人分享;

  03.喜欢助人为乐,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需求;

  05.要精心培养深入的关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点赞”;

  06.要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自己感觉高人一等;

  07.经常保持愉悦的情绪;

  08.善于团队合作;

  09.遵守规则,不破坏所在的集体;

  10.懂幽默,面对尴尬的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