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社交焦虑症新知

2020-01-13 09:51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人:有人特别害怕猫、有人害怕外出、有人交往时过分地紧张、害羞。一百年前,人们从未把这些毛病看成是病。一个人被称作“胆小鬼”多半会被认为是性格上的缺陷。小孩子胆小也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父母不会为此过度担心。其实,用现在的观点看来,过份的害羞和胆小的确是一种病,不能简单地看成性格上的弱点。因为这类疾病严重时,可以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工作及人生的发展。这类疾病归类于神经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

  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着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陌生人和社交场合一般指:把自己介绍给陌生人;会见权威;与人通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人注视的情况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在公共场合讲话、吃饭等。

  持续的含义: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本是人类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你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往往是短暂的,随着交往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对于患社交焦虑症的患者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另外,持续还意味着患者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这种紧张状态都会出现。

  显着的含义:每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虽说紧张,我们仍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比如,面试时颐歉械浇粽牛颐腔嵴返鼗卮鹞侍猓3肿约旱淖罴研蜗螅钪栈竦米约郝獾墓ぷ鳌I缃唤孤侵⒒颊叩慕粽趴志逶对冻5某潭龋怯惺被岣械剿劳鼋那看蟮目志濉U庵挚志搴苣芽刂疲阋粤罨颊咛永牖虿辉俳肷缃怀‘稀?/P>

  概述

  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恐惧的疾病称为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较低,多见于青少年时期(13-19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2-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作,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95%的患者在20岁左右发病。

  社交焦虑症是慢性疾病,很少能自行缓解,其中有13%的患者终身患病。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伴发其他精神障碍,据调查,有49%的患者伴有其他类型焦虑症,有28%的患者通过饮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有11%的患者伴有强迫症。

  下列人群更易患社交恐怖症:*独身或生活独立;*受教育水平低;*没有稳定的职业;*患其他的精神障碍;*酗酒及酒精依赖;*滥用药物

  症状

  社交焦虑症的症状包括精神及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包括害怕、恐惧及焦虑。

  躯体症状包括心跳加快、出汗、发抖、口吃、脸红、肌肉紧张及恶心、腹泻等症状。(进行社交焦虑症自我测试,或进入赛乐特医生与您谈心事,向专业精神医生进行咨询)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社交焦虑症的恶性循环,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知道患有社交焦虑症,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没那么简单。请看下面这个图解:

  害怕被人评价→缺乏社交技能→缺少社交强化、缺少社交学习经历→回避特定的场合→害怕被人评价(恶性循环)

  由上图可见,单纯的回避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害怕被人评价,社交技能缺乏,而这种缺乏会导致回避行为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所以,单纯地通过回避减轻病情无异于“饮鸠止渴”,只会导致病情的越来越恶化。只有积极地治疗才是对付社交焦虑症的最佳办法。

  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加强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药物治疗克服社交时的紧张、恐惧及躯体不适,轻松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克服回避行为。这样你就会进一步增加自己学习的机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治疗

  下面仅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您有社交焦虑症的某些症状,请时到您附近的精神专科就诊,医生能为您作出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进入心理门诊指南)。您也可以进入本网站的赛乐特医生与您谈心事,和专业的精神医生谈谈您的问题。

  治疗上主要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心理治疗包括有意识地提高社交技能;暴露疗法和认知疗法。

  暴露疗法就是“恶治”,把患者放进他害怕的社交场合,开始他会感到极度紧张不安。然后通过放松法让患者逐渐放松,反复数次,直到患者逐渐适应令其紧张害怕的环境。

  认知疗法的出发点是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如在与人谈话时,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会因紧张不知该说些什么,此时患者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导致社交的失败,由此更加感到紧张不安。认知疗法就是要改变这种想法,引导患者从另一个方面考虑问题。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情绪管理治标与治本之道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