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家庭矛盾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认同。
01
前阵子,有一条新闻让网友们怒了。
广西一对情侣,在民政局登记时,因女方开玩笑说了一句“要考虑一下”,结果,就遭到男方一顿暴打。
令人惊讶的是,这对情侣过后竟又高高兴兴地领证了。
知乎上,一些脱离了家暴关系的女性,在分享时说:
家暴这件事,如果你忍了一次,以后只会越来越严重。

事实的确如此。
一个人会变成家暴关系中的“施虐者”,其背后一定有很多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绝不是靠忍或者反抗就能解决的。
很多家暴关系中的“施虐者”,往往成长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
并且,他们通常是受虐的一方。
为什么“受虐者”长大后,反而成了“施虐者”呢?
我想谈谈这背后的心理因素。
网上有个和家暴有关的视频,视频中记录了“被家暴”后的孩子成年时的状态。
其中一个帅气的小伙儿说,他上初一时,他爸爸在大年三十那天,一刀砍在他手臂上,然后把他赶出了家门。
他到了网吧才发现,毛衣和血液凝在了一起。
因为视频中,会用红颜料来标记他们当初受伤的地方,所以整个视频看下来,简直是触目惊心。
小伙说,他后来学会了反抗,发生矛盾时,他和爸爸相互对打。
他也谈到了这件事对他情绪上的影响,他说他容易暴躁,心里会有施虐倾向。血淋淋的爆头场景,会给他一种打击的畅快感。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施暴倾向,是从父亲身上学会的。
针对儿童习得暴力行为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
研究者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各挑选了36名男孩和女孩,并分成三个组。
其中,有一组儿童会观察成人对波比娃娃施暴的场面。
那个人会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后反复击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
一边踢,一边谩骂,暴力场面持续10分钟后,实验者会把孩子带走。
最后,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会被带进一个放置了攻击性玩具的活动室。
研究人员等着孩子们对此作出反应。
实验发现,那些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其攻击性,远高于别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现出104次暴力行为,而女孩只有48.4次。
同时,男孩的身体攻击倾向明显,而女孩的语言攻击倾向明显。
班杜拉相信,当成人在儿童面前施暴时,就等于在给儿童传达这样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许的。
因此,儿童自身对攻击倾向的抑制,就会减少。
当一个孩子成长于家暴环境中时,他每次挨打,都会加深一个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这个想法在他今后的成长中,没有得到修正,他就会从“受虐者”逐渐变成“施虐者”。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把这个叫做认同。
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认同。
他们认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并相信,这种力量可以帮他们改变“受虐”的命运。
02
前不久,我帮两个打架的孩子做情绪疏导。
这两个孩子都在家暴环境中长大,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有“校园霸凌”倾向,一个相对顺从。
那个使用暴力的孩子跟我说:
我看到他那个怂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这句话,忽然点醒了我。
在这个孩子的经历里,父亲是强大的,他是弱小的。
弱小的他,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被爸爸一只手提起来吊着打。
他甚至连逃跑和躲避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任由皮鞭,一下一下地抽到他身上。
那一刻,他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因为我没有能力反抗,所以我只能被爸爸打死。
于是,弱小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
而为了“不死”,他只能让自己变强。
可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强大,而没有脆弱。
所以,这里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把自己不能承受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所具有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遭遇挫折时,我看到谁,都觉得对方心情不好。
而这时,其实心情不好的是我自己。
“强大”的父亲不能接受自己有脆弱的一面,于是把脆弱投射到儿子身上,进而对儿子施暴。
儿子也不能接纳弱小的自己,所以,他又把弱小的一面,投射给更弱小的同学,再对同学进行施暴。
当他们使用暴力时,他们就屏蔽了自身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把脆弱的一面铲除了。
所以,他们会无法自控地喜欢上暴力行为。
03
豆瓣上,一个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中的女孩,倾诉了这样一段经历。
她生长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而她母亲又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对于家暴,她母亲在外人面前只字不提。
小时候,她看到父亲打母亲,会冲上去阻拦,所以她也会因此被打。
她憎恨自己的软弱,更憎恨母亲的不反抗。
每次被打后,母亲总说:“忍忍吧,好好过日子。”
母亲的忍耐,让她看不到希望,于是,她计划杀掉父亲。
同时,她又担心谋杀不成功,反倒把自己搭了进去。
所以,她跟母亲商量说,她们联合起来,一起杀掉父亲。
可母亲马上制止了她,并强制要求她以后不许说这种话。
无奈之下,她只能游说他们离婚。
她花了三年的时间,成功地让父母离婚了。
而这时,她才14岁。
她说:
小时候我被人欺负,长大后,我就想欺负别人。因为这样会显得我很厉害,同时,别人也不敢欺负我了。
这句话,恰恰符合“施虐者”的想法。
因为他们心里会有一个扭曲的价值观,也就是“如果别人怕我,就不敢伤害我。”
可怎样让别人怕自己呢?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越暴力,他们越怕我。
所以,当他们施暴时,他们能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一个人的底层需求,所以,在缺少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克服自己的施暴行为。
04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是29.7%-35.7%,其中,有1/4是人格障碍患者,甚至还有些是反社会型人格。
当这些遭遇家暴的孩子,逐渐成年后,幼时埋下的“施暴种子”,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除,反而会因为力量上的优势,逐渐让这个种子发芽。
上面那个女孩说,有一回,她差点因为情绪失控,而虐待了一只狗,但好在她的理智及时把她拉了回来。
她学了很多知识,也接受了心理辅导,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修正扭曲的价值观。她说:
弱者虽然需要保护,但我不希望弱者永远是弱者。我希望他们通过努力,战胜自己,勇于面对生活。
对“施虐者”来说,最大的敌人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里。
当他们一次次对别人施暴,想让自己变强,想除掉内心深处,那个脆弱的自己时,他们注定要失败。
因为他们真正恐惧的,其实是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那个弱小的自己曾被人攻击过,打压过,甚至差点死掉。
而现在,他缩在角落里,遍体鳞伤。
他等着被人理解、接纳和疗愈,然而使用暴力,却不可能做到这些。
施暴不会让一个人变强,那些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正是因为不够强大,所以才要用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真正的强者,绝不是没有恐惧和脆弱,而是即便心怀恐惧,他们也能背负着这份感觉,奋力向前。
上一篇:夫妻相处的矛盾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一段糟糕的感情要怎么找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01多次家暴怎么挽回婚姻
我老公从小被打骂长大的,也许是家庭原因,他也有一些暴力。[详细]
- 02婆婆最怕这五种媳妇 你中招了吗?
现在社会里,我们被偶像剧里的婆婆“吓”到了,婆婆强势、刁[详细]
- 03父母家暴对孩子的影响,你清楚吗?
老公认为自己是博士,说我什么方面都不如他,嫌弃我的学习习[详细]
- 04外遇对象最爱用的“勾男”招术
婚姻专家让妻子学做情人,无非是想劝做妻子的多付出,说白了[详细]
- 05我太任性了,男朋友要跟我分手
这几天,微信后台收到一段很长很长的哭诉,我稍稍整理了一下[详细]
- 06婚姻中难以承受的9种伤害
婚姻只有夫妻双方用心经营才能幸福美满。婚姻又好像是夫妻两[详细]
- 07如何维护好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幸福,所以维护好婆媳[详细]
- 08夫妻相处之道分享:学会表达自己的爱意
可能很多在婚姻里面的夫妻都会研究自己的夫妻相处之道,毕竟[详细]
- 09一双丝袜引发的情感风波
7月9日,长沙市某企业职工陈明先生拨打本报热线0731—4329210,诉[详细]
- 01新结婚时代下婆媳相处模式
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成了他们的棘手问题。很多情侣因畏惧婆媳恶[详细]
- 02婚后男女正常心理 互相理解才长久
男女有别且行且珍惜男女有别,夫妻本性也不尽相同,谈恋爱的[详细]
- 03再婚夫妻为何总缺乏安全感
网友:您好!我想就我的家庭问题向您求助。我小学时,妈妈和[详细]
- 04最完美的离婚电视剧经典台词
日本婚姻家庭题材电视剧最完美的离婚常被翻译为最棒的离婚等[详细]
- 05处好与对方父母的关系
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它会牵扯到父母、亲人、朋友、你不可[详细]
- 06女人拥有这样的心态,婚姻不幸福都不行
生活已经这么累了,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把火,偶尔适当的抱怨[详细]
- 07为什么婆媳最好不要住在一起?
婆媳之间矛盾重重多半是住在一起的。因为分开住的婆媳见面的[详细]
- 0890后夫妻离婚引热议 婚姻需要理解和责任
近日,青岛一对90后夫妻因为离婚案火了,两人刚生完孩子就不[详细]
- 09家庭暴力:为逃避暴力,她生了8个孩子!
遭受家庭暴力,你会怎么办?家庭暴力,看似离我们很远,有时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