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心理培训
精神分析术的文学扬弃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作为与哥白尼和达尔文一样划时代的科学思想家,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空间上早已溢出精神病学领域,在时间上则余波荡漾至今。在许多人眼中,他几乎成了心理学的代言人。而纵观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除了鼎盛一时的意识流小说,许多名着都自精神分析理论中有过借鉴:“十分流行的弗洛伊德主义在《达洛卫夫人》和《人生历程》中的影响不比在《儿子与情人》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为明显。”([美]罗伯特·汉弗莱着:《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伊塔洛·斯维沃的小说《泽诺的意识》既不算新,也不为一般中国读者所熟知,却堪称一个标高。小说作者身为《梦的解析》的意大利语译者,熟谙精神分析理论,故事梗概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用文学语言讲述的一个精神分析病例。其实呢,斯维沃对人的意识状态明显有着自己的体验和观点,他对精神分析理论几个主要论点的扬弃,与数十年之后人们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反思和评论,多有契合之处。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欲望的伪装、防御等机能,在斯维沃笔下,是一幅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流动画面。“吸烟”一章中,泽诺内心对吸烟强大而隐秘的欲望,受到道德感和医生劝诫的夹击。然而这种欲望每次都能迂回躲闪、暗度陈仓,拉拢泽诺的聪明才智为之助力,最终指使泽诺点燃香烟。另一方面,戒烟的决心屡败屡战,显得愚忠可爱,以致泽诺的一生充满了“最后一支烟”。
仅仅以此一斑而窥全豹,已足见《泽诺的意识》是一部极为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其诞生在1923年,正是意识流小说的鼎盛时期,出版后沉寂过两年,终于得到乔伊斯等名作家的赏识而一举成名。不过有意思的是,前揭《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这部意识流小说研究绕不过去的理论着作中,却丝毫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连附录的作家、作品索引里都未提及。可见,斯维沃与一般意义上我们熟悉的意识流大家不太一样。他与普鲁斯特不同,对回忆的真假问题不感兴趣,“泽诺的意识”本来就是虚构;斯维沃也跟伍尔夫不一样,不会专注于静静坐在房间里时的奇思异想。抛开意识流的标签,斯维沃更像是个擅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现实主义作家。泽诺的意识不是自成一“流”,而是紧密附着在事件之上。斯维沃最让人惊叹的,正是他展现心理活动复杂性的能力。
小说主人公泽诺自而立之年一直与疾病相伴,年老之时接受S.医生的精神分析治疗,并听从其建议,撰写回忆录。泽诺后来放弃治疗,S.医生出于报复将该回忆录出版。正文便是泽诺对自己一生中几个重大事件的回忆。这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开始就被斯维沃悄悄赋予了一个不怀好意的角色(S.医生)。弗氏的作品畅销至今,究竟有几分得益于科学分析的精辟入理、又有几分要归功于暴露病人的隐私,似难厘清;但斯维沃假托病人自暴隐私来做小说的灵感,或许正是来源于此。
泽诺爱上一户人家四姐妹中最美的阿达,却在追求过程中连连失招,惨败给情敌古伊多,最后娶了四姐妹中最不愿娶的一位,与古伊多成为连襟。泽诺起初对古伊多的自大任性颇为不满,甚至起了杀心。随着婚后的古伊多渐渐陷入财政危机,一向吝啬刻薄的泽诺竟保护其他来,并在关键时候拿出自己的财产来援助。是爱心萌发,还是想挽回面子,或是想要报复阿达?
在泽诺流动的意识中,善与恶、爱与恨都如幻影,一显形就开始缓缓消失。小说所注重的鲜明人物个性,在泽诺身上更多体现为复杂性和流动性。他敏感刻薄,对人对己都喜欢挖苦嘲讽,意识的丰富层次,甚至使随心所欲地自欺欺人成为可能。善意与恶意,成为相互冲击交融的流体,而非可以用来标定所谓“本性”的固体。
婚后的泽诺背叛妻子,在外包养情人,情欲和道德在他心中如同水火。泽诺寻找各种辩解,伪装各种情绪,努力维持二者微弱的平衡,试图在纵情的同时不受良心谴责。泽诺对两个女人的情感与计谋盘根错节、真假难辨,精神世界因此而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泽诺还是一个典型的癔病患者。每次意识状态走入死角,他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莫名其妙的病痛一直伴随着后半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泽诺选择了精神分析,最终却不信任沙发床上的无稽之谈,尤其对医生牵强附会给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嗤之以鼻。通过撰写回忆录,泽诺对疾病也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有点像病症,它总是时重时轻地进展着,一天好转了,一天又恶化了。与其它病症不同的是,生命总是会死去的。它无法忍受治疗。”
泽诺放弃治疗后,发表其回忆录的医生也在“序”中将自己的“潜意识”暴露无疑。小说作者想必不喜欢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过分夸大。斯维沃对意识世界复杂性和可能性的精彩展示,或许多少受过精神分析术的启发,最终却显然已超越精神分析这把水果刀的剖析范围。无怪乎1975年诺奖得主、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会给《泽诺的意识》这样的评价:“(这是)描绘我们时代复杂精神失常症的诗篇”。
在小说的结尾,斯维沃借泽诺之口道出了他对未来世界的悲观预测:工具的发达让人忽略自身机体的健康,狡猾和脆弱同比增长。机械带来的疾病无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也许经过机械所制造的一场闻所未闻的灾难之后,我们会重新获得健康。”斯维沃之后的二十世纪印证了前半句话,至于后半句,如今看来,还只是个“也许”。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