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心理培训
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新范式一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摘 要 本文分析了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指出自身心理学对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及其动力的解释,所采用的精神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它不但能够解释传统精神分析所不能解释的自身障碍,而且能够涵盖、解释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现象,是一个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精神分析的自身心理学(psychoanalytic self psychology)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赫特(Heinz Kohut,1913-1981)所发展的,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有人称之为"新的自身心理学范式"。[1]
科赫特把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驱力或自我(ego)转移到自身(self)之上,把自身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其理论的成熟阶段,科赫特认为自身在心理发展中是最为主要的,是第一性的,心理性欲、相应的无意识冲突和自我的发展都从属于自身的发展,是第二性的。因此,自身心理学就是一个具有统摄性的理论架构,能够理解、说明所有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能够涵盖和理解整个精神分析过程,适用于心理发展的全过程,既适用于前俄狄浦斯期,也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自身心理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新范式,正是因为它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正统的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理论和大多数的对象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有很大的不同。
科赫特提出了一条独立于心理性欲的自恋发展路线,把研究重点放在自身之上,而不是心理性欲或自我之上。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所提出的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的动力观、人格发展的条件观,以及心理病理观和精神分析治疗观都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伊底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伊底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伊底,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渐从伊底中派生出来的,它没有自己的能量,靠伊底来提供能量,为伊底本能的满足服务。伊底是自我的真正主人。弗洛伊德用心理性欲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人格的发展,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就是以在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动欲区命名的。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直接与本能满足的程度与方式有关。弗洛伊德的心理病理学也具有浓厚的本能论色彩。他认为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无意识冲突是心理病态的根本原因。无节制的本能欲求必然会受到已内化为超我的道德规范和外界客观现实的谴责,必然导致伊底、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心理冲突就会导致在自我当中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起信号的作用,动员起自我内部的种种防御机制来防止本能的过度泛滥而湮没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度发展就形成各种神经症症状。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是与本能有关的无意识冲突的产物,因此,只要使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大白于意识即可解除神经症症状。精神分析治疗的要旨在于用各种方法──如梦的解析、自由联想等方法去了解病人潜意识深处的与本能有关的心理冲突。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分析师起导师的作用,他通过阐释病人的梦、神经症症状中所蕴含的潜意识本能冲突来引导病人认识其导致神经症的潜在心理冲突。弗洛伊德用本能驱力的观点来观照自恋的发展,认为自恋就是个体将利比多能量从外部对象上撤回,重又投注到自我之中。弗洛伊德并没有对自我和自身作严格的区分,这里,弗洛伊德的自我一词实际是指自身。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同对象爱(objectlove)是相对立的,自恋的发展是从属于本能驱力的。由于自恋的病人将利比多能量从外部对象上撤回,他像正在睡眠的人一样,无法同外界发生联系,在治疗情境中也不可能对治疗者产生移情。因此,弗洛伊德认为自恋障碍是无法治疗的。此外,他还认为,除了婴儿期的原初自恋(primary narcissism)以外,自恋基本上是病态的。
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认为,自身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人格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自身的发展不但独立于本能,而且统摄本能。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总的趋势是赋予自身以越来越尊崇的地位,最终导致彻底抛弃正统精神分析的本能论模式。
有论者把科赫特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2](pp.329-362)在传统阶段,科赫特坚定地忠诚于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在这一阶段,他在精神分析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颇具影响力。他曾经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人称"精神分析先生"。
在转变阶段,科赫特的理论开始发生转变,这些转变表现在1971年出版的《自身的分析》和其他更早期的论着之中。在这一阶段,科赫特主要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来改造自恋理论。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说明自恋。他假定存在着自恋的利比多,认为自恋的利比多具有自身夸大(self-aggrandizement)和理想化(idealization)这两个特征。但在这一阶段,科赫特还没有赋予自身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身是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科赫特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其自恋和自身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补充,认为自身心理学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前者适用于自恋神经症和前俄狄浦斯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期及以后的时期。
激进阶段,也就是其理论开始成熟的时期,以《自身的修复》(1978)出版为标志。科赫特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在他去世之后才出版的《分析如何进行治疗》(1984)。在这个阶段,科赫特彻底抛弃了利比多的观念,完全用新的理论模式取代传统的本能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展,主要用个体对自身和自身对象(selfobject)的关系的体验来说明自身的发展、变化。所谓自身对象就是被个体体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身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人。自身对象有三类:一类是对儿童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善感作出响应,并给以证实的对象,科赫特把这类自身对象称为反映性自身对象(mirroring selfobject);另一类是儿童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能的表象而与之融合的那些对象,科赫特称这类自身对象为理想化的父母表象(idealized parent imago);再一类就是人们感到与自己基本相似的人,科赫特称之为他-我自身对象(alterego selfobject)。人生之初,自身和对象在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个体把对象看作是自身的一个部分,为其行使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但自身对象照料的非创伤性失败使个体逐渐将自身对象及其功能内化到其自身之中,自身对象及其功能逐渐为自身及其功能所代替,这一过程就是科赫特所谓的变形性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个体的自身就是通过变形性内化而逐步发展的。自身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儿童与其自身对象之间的互动的性质,如果自身对象与个体的互动良好,也就是自身对象能够神入地满足个体的自恋需要(即巩固自身的需要),那么个体就会发展出内聚的、具有活力的、功能健全的自身;反之,个体就会形成分裂的、衰弱的、功能混乱的自身。自身障碍的实质就是由自身对象的创伤性失败所引起的自身发展的停滞和自身结构的缺陷,而不是由本能冲突所引起的对本能的过度防御。由此可见,在科赫特看来,自身的发展完全独立于本能驱力的发展变化。
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自身心理学的观点也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科赫特认为自身有着"自己特定的行动计划(programme of action)……(是)一个独立的积极性的核心(the core of initiative),一个独立的印象接受者(recipient of impressions)"。[3](p.178)可见,科赫特认为自身本身就是一个动力源,它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科赫特看来,整个人格的发展与本能驱力无关。
科赫特进一步指出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自身的障碍无法作出恰当的理论解释,对自身障碍的治疗也无能为力。科赫特还认为自身不但独立于本能驱力和自我,而且统摄自我和本能驱力,在发展上也先于自我和本能驱力。[4](p.35)他认为自身完整无缺是自我能够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本能冲突是自身有缺陷的结果。他明确指出"……从一开始,驱力经验就从属于儿童对自身和自身-对象(self-object即selfobject)之间关系的体验";[5](p.80)"驱力和自我的反常是自身当中的核心性缺陷的症状性后果"。[5](p.82)例如,科赫特认为破坏性不是原始驱力的表现,而是自身解体的产物;焦虑不是对于本能压倒自我的恐惧,不是对"利比多危险的恐惧,而是一种对自身破裂的预期"。[5](p.104)
根据自身心理学的病因学,科赫特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治疗模式。他认为治疗的实质就是为病人提供一个机会,使其因早期自身对象的创伤性失败而发展受阻的自身得以继续发展。他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着眼点不在于了解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而在于发展自身。在自身心理学的治疗情境中,治疗者所担当的角色不同于在正统精神分析治疗情境中所担当的角色。科赫特认为治疗者实际充当病人的自身对象,治疗者要在治疗情境中激发起病人未得到满足的、原始的自恋需要,使病人同治疗者建立起自身对象移情(selfobject transference)关系,治疗者要适当满足病人原始的自恋需要,使病人通过由治疗者不可避免的非创伤性失败所引起的变形性内化来内化作为自身对象的治疗者及其功能,使治疗者的自身及其功能逐渐为病人的自身及其功能所代替,从而使病人发展出内聚的、充满活力的、功能和谐的自身。
总之,科赫特认为自恋具有一条独立于利比多的发展路线,自恋需要是正常的、健康的,人终其一生都需要自身对象(selfobject)来促进、强化其自身的发展。这样,科赫特就将精神分析的重心从本能转移至自身,为人类用精神分析方法探索心灵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途径。
上一篇:自我接纳与继发性痛苦
下一篇:自由联想法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