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心理培训
依恋研究综述(节选)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依恋关系
依恋(attachment)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会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了童年经验中的亲子关系在个体个性发展中的意义,他认为亲子关系会成为日后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型。他的这些假设是建立在对大量精神病人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潮量工具来证实他的假设因此人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抱的是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直到J.Bow]by(1969)提出依恋这一重要概念以及随后Ainsworth和Ma等(19781985)设计出用于评定婴儿及成人的依恋模式的工具以后,关于这一重要假设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检验才成为可能。纵观"依恋"概念的提出直至今天的发展,依恋的研究主要包括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依恋评估方法的发展、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的内容。
依恋概念的提出及依恋形成发展的理论英国精神病学家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弦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指的是母亲。B·Wlhy把依恋描述为一种在维持婴儿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直接意义的行为控制系统,其重要性不亚于控制饮食和繁殖的行为系统。其作用在于为要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婴儿可以由此出发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当他遇到危险时又可以迅速返回这一安全的港湾"Bowlby认为依恋现象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出生到3十月)
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
(2)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3到6十月)
这时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
(3)积极寻求与抚养者接近阶段(6个月到2岁)
婴儿从6、7十月起,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安全的基地。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这时,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母亲的离开并不是抛弃他.母亲还是爰他的因为有重要的事不得不暂时离开他因此婴儿也会同意母亲的离开.
研究表明t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Bowlby,1969).但依恋是如何产生的?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至今仍然各执一坷。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一是以J.Bowlby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依恋是
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依恋无须学习,它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所激起。二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擞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该理论十分强调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对依恋发展的影响。三是社会学习理论(HarryF.Harlow,1985),早期的社会学习论者和心理分析论者一样强调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后来他们莲渐认识到抚养者为要儿提供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舒适的刺激比喂食在依恋的形成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四是认知理论(JeromeKagan),该理论与以上几种理论不同,认知理论并不强调满足需要的动机在依恋中的作用.而是强调一些基本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能力、记忆力等)发展对依恋形成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认知理论认为正因为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才使得婴儿能把常与他在一起的抚养者与其他的人区分出来,并把抚养者记在脑子里。
请作者与本站联系
下一篇:运用潜意识来控制信念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