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心理培训
关系学派-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焦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个人心灵里面的一个残余物(residues)或痕迹(remnant)。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物、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人的知觉感受(方式)以及和其它人的关系。个人不只是和一个实际的他者互动,还和一个内在他者互动,(这个内在他者是)一种心理再现(psychic 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个扭曲版本。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充当作“个案研究”来阐释利用这三种理论模式对同一位病人所采取的不同取径(事实上,治疗师进行的治疗工作均大同小异,虽则在概念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我们假设灰姑娘(辛迪丽拉)因为和王子间的婚姻问题而来寻求治疗师的协助。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而一位以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 )(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么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
如果是以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经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 self)。灰姑娘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碰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嘛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嘛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客体(Object):
客体关系理论中所用的“客体”一词是精神分析书写上的一个技术用语,它指涉的并不是非关人性的事物(inhuman thing),而比较是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或针对(directed)的某人(someone)。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感觉及情感都有其客体;例如我爱我的孩子、我怕蛇、我很气我的邻居等。
人类的驱力都有其客体做对象。饥饿驱力的客体是食物,而性驱力的客体则是某位具性吸引力的人。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本人,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它人或事物。
2.再现(Representation):
“再现”这一词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占有(possess)一个客体;也就是说,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现某一客体。
所有书写有关客体关系的人,一般都会先区分两个世界或两个参考架构:即可观察到客体的外在世界,以及对客体具心理再现(mental representation)的那一个内在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指的是存在于社会环境,即日常生活世界中可观察客体的领域之谓。内在世界指的是主体对该外在世界的心理影像及心理再现;也就是说,主体是如何经验及再现该外在世界(Boesky,1983;Sandler & Rosenblatt,1962)。
※自体(Self):
“自体”含有比“自我”(ego)一词较不同层次的概念。观察者是无法直接看到自我,因为它是只存在于心理学书籍中的一种抽象概念。但自我是作为心理功能的一个组织者而成其概念的,它可以在下列诸如思考、判断、整合等等功能的呈现中来加以观察。而自体则有很多意义上的用法--最宽广的用法指的是完整的主体(whole subject),而和周遭外在客体世界相对照。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所有心理机能,也包含自我的一个上层整合(superordinate),是一个较宽广的组织。
一些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ist)会把客体关系看作是由自体的上层组织所进行的重要功能之一,所以客体关系比较不是属于某种心智机构(自我),而比较是所有的总和。客体关系是发生在自体与其客体间,而不是在本我与客体或自我与客体间。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指的是Kohut及其追随者所做的工作。Kohut对客体关系的理念及弗洛依德的概念作了一些改变。由于他在自恋性人格违常方面所做的工作,使他对自恋(人格)方面所看到客体关系(理论)的某些面向乃有其不同的强调点。他改变了自恋人格有关的古典看法,即以弗洛依德的观点来看认为是正常人所历经的一个阶段,他则认为自恋人格有其自身的各别发展,而它本身的病理形式则需要特别的治疗。
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自体身上有关情绪投资(emotional investment)的本质与种类。Kohut谈论的是情绪投资,而弗洛依德则是欲力(力比多,libido)投资。弗洛依德暗指自恋的人--即由于其将欲力投资在自己身上而以一种不健康方式“爱”自己的人--
无法和他人形成关系而且因为他们无法和治疗师建立关系因而无法加以治疗。Kohut对自恋则有不同了解,他相信自恋的人是可以有关系或有其客体关系的,但这关系是所谓的自恋性客体关系。这意味该人和客体相处是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这自体起着一个非常重要、攸关生死的功能。这类扭曲了的关系需要的是一种和精神官能症有所不同的治疗。
下一篇:关于抑郁症的精神分析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