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心理培训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

2019-03-12 10:34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从温尼科特等人的理论中发展而来。

  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有时比驱力理论好用多了。

  但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才几十年,是不太成熟的理论。

  有些现象无法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

  但驱力理论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已有100多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不要否认它。

  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前俄底普斯期,强调关系。

  人是哺乳动物里生存能力最弱的,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

  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关系,和抚养人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念中,客体这个概念,就是指除了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主要指人)。

  过渡客体可以是物,但它是有条件的。(雷正则的课中已经讲到)

  关系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和弗洛伊德关于客体的概念有区别)

  如,我做事的时候,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

  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本质上基于与他人的互动。认为客体是人。

  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认为客体是原欲的目标。

  所谓动力,就是那些冲突、不适应、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

  所以相比理论,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

  马无名说,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因果决定论,都在归因。

  经典:强调本能,研究固着、退行,因为内驱力紧张、所以投注到客体、最后释放、消失、否则聚集、固着

  客体关系:强调关系,研究缺失、建构、成长环境、早年亲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说,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自我,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他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了)

  客体关系理论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否认弗提出的死本能(克莱因除外),认为死本能其实是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出的焦虑、敌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攻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防御,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反应,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他们更关注人格结构的形成,外显出来就是严重的关系困扰。重复过去早年的关系模式。

  如,自杀是种攻击性行为,没法对外攻击,只有对内攻击,对自己,是极度受挫后的反应。

  母子关系(广义的母子,指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可以是爸爸或其它抚养人),决定了自我对客体世界的完整印象。决定了与人交往的模式和剧本。

  如果这个关系不好,婴儿的自我可能扭曲,不完整。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展出不良的人际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

  婴儿一定会和周围人有互动,如游戏,这是最早的客体关系。

  如, 有人看到领导就怕,这时领导就好像他的父母,他就好像领导的孩子,重现着小时的关系模式。

  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包含着爱和恨,爱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父亲干扰我太多,我恨他,为什么会恨?为什么会难受,因为恨的同时还有爱,还有内疚,所以有内心冲突。如果没有爱,就不会难受。

  表象:

  人如何有或会有一个客体。人内心是如何呈现一个客体的。

  自体表象:

  自己体验到的自己心理表达。带有情绪情感能量。

  人出生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饿了,妈给奶吃的,就觉得妈是好妈,我是有人爱的好孩子。(情绪高兴)

  饿了,妈没给奶吃,就觉得妈是坏妈,我是没人爱的坏孩子。

  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本质。

  逐渐这个好妈,会内化为内在的好客体,自己内化为好自体。

  结构:

  种种组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功能。

  观察者只能从其行为或内在经验中所呈现的来认识。

  如,一个单位里有上下级别之分,有时直接看得出来,有人高,有人低,有时直接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那两人之间互动感受到。

  精神分析感兴趣的是种种心理表象的内在世界。

  只有当事人能反省并谈论他或她的感受及关系,治疗师才得以获得有关该人内在客体关系的种种资料。

  通过治疗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来访者呈现的内在主体-客体关系,及心里印象对待现实人的方式,逐渐达成领悟、修通。

  弗洛伊德说,人的本能是性,先于客体存在,驱力基本决定了关系的质量。

  克莱因说,婴儿与客体的交流是通过幻想达成的。

  费尔贝恩说,驱力是关系的驱力。

  关系心理结构的本性和形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都是感觉到的,而不是看到的。是稳定,一致的。这影响到人的行为,如果不做心理治疗,将保持终生。

  弗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注重处理对待驱力时的防御。

  弗认为,观察者无法看到内在结构,那只是假设。

  客体关系理论反对弗的说法,强调个体与外在人物,特别是重要关系人物之间的互动,受重要人物的重要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的性格可能随外在关系而改变。(这又让我们看到的希望。)更注重关系的内化作用。注重处理关系过程中的防御机制。是好是坏,维护好的,遗弃坏的,从分裂逐渐到整合。

  强调在共生期,要“填满”(刚出生时本来是空的)。

  人心就像蓄水池,本来是空的,出生后,外在东西摄入进来(互动,发生关系),填满,结构多起来,丰富起来,进来的有好的水,也有坏的水,可能原来以为是好的水,后来觉得是坏的水,可能水又流出一部分(被剥夺或抛出),这时就有缺失,又需要注入新的水。还有可能是自从出生后,蓄水池一直是空空的。

  所以人需要不断和外在客体发生关系。关系好坏决定于外在客体和内心及之间的互动。

  另外,早年客体关系,除了要给予爱,还要有足够多的挫折。如果婴儿所有需要一直被没有挫折的满足,也将妨碍婴儿自体感的形成。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