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职场心理

德西效应: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义

2019-08-01 09:03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义。希望藉工作而获得报酬的人,只是在为报酬效劳而已。 ——贝克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可能很多人都把这个故事当一个笑话听,但实际上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进行了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则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记录他们是否会继续回去解题。

  实验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则有更多人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继续解题,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感报酬),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在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与教育类似,在企业中也可以借鉴。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的外在报酬更有效果。

  我们都在无绪的去咨询,去问别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与其面对这类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改变!华夏思源心理网,陪你走向轻松愉悦的好伙伴!《《点击学习心理学,你的职场人生将会如鱼得水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如何抓住你身边的贵人

如何抓住你身边的贵人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