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情绪压力

你的自卑感,有没有正在侵蚀你?

2019-03-13 10:06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自卑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前者会愿意接受自己的缺点,有时甚至会很大方地承认这些缺点。

  而后者,则会把自身的缺点看得很重,生怕被别人看穿而经常遮遮掩掩。

  对于自卑者来说,在其心里会存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种形象。

  由于无法成为“理想的自我”,又不满意“现实的自我”,于是自卑就产生了。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谈到一个观点,就是几乎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感。

  只要这种自卑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我们就可以由此让自己变得更好。

  然而,当你的自卑感超过了某种程度,那你的一言一行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时,你必须要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01

  为什么你的自卑感会这么深?

  对自我缺乏自信,就会形成自卑感。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遗传因素;

  2,儿时经历;

  当然,成年之后一些不好的经历,也会或多或少增强我们自身这种自卑感。但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来自于遗传因素和父母在小时候对我们的教育方式。

  譬如内向的性格比起外向的性格,更容易出现害羞的心理,而这种症状,很大程度是来自遗传的。

  在这个基础上,一旦后天父母运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便是一个天性外向的人,也会产生一种“不好感觉”;当她面对父母时,这种自卑的压抑感,就会好像“心魔”一样涌现出来。

  而在父母跟孩子之间,有一条能够起到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准则,就是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完全依赖母亲的哺育,所以相对于父亲,我们的心里偏向会更加信任母亲。

  只要母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到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由此建立对母亲信任的安全感。这就是母亲的角色。

  至于父亲的角色,根据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夫妇,对近百名有父亲相伴成长超过22年的孩子进行调查研究所得,父亲能够对孩子将来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显著的影响。

  那些在儿童时期与父亲拥有良好关系的成年人,自尊心的平均水平和对朋友或爱人的信任度,也显著高于那些没有这种成长经历的人。

  换言之,如果父亲没有尽到自己作为父亲角色的责任,不是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就是每次跟孩子接触都对他大声责骂、批评,对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信任,那么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很难建立健全的自尊心,从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但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如果他们没有跟孩子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很容易“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各种谈判和惩罚”。

  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里面,对孩子会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你想让父母爱你,你就要实现我们对你的期待;否则,就要惩罚你,贬损你。

  例如他们会跟孩子说,“你不早点结婚生儿育女,就是不孝”,“你做不完这件事,你以后都不要回家”,“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你简直就是个废物”等等。

  严格的教育,一定要建立在足够的信任感之上。

  否则,这种缺乏信任、得不到认同的教育后果,会导致孩子出现“自我认知错乱”的心理,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他们不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就是用父母的评价去看待自己,也就是觉得自己很没用。

  02

  自卑者的表现

  以下这十种症状,在自卑者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你刚好是这样,从今天开始,就试着去改变自己了。

  1.容易受伤

  自卑的人,由于童年时期受过伤害,变成了自己的心理阴影,于是长大后,

  会对一切看似对自己容易造成伤害的事情,感到特别敏感。诸如:

  别人不屑的眼神

  自己并没有受到欢迎

  他人针对自己的玩笑

  偶尔被人忽略的情况

  自卑的人心理都异常脆弱和敏感,很容易把一些“中立”的事情放大,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态度偏向消极。

  某程度上这是以一种过度的自我防卫机制,于是很容易就会有种“被伤害”的感觉。

  2.害怕犯错

  正因为自我防卫心理过强,对于自卑者来说,也许就会产生两种心理状态:

  担心自己做错而被别人责骂,激发起自己的心理阴影,而表现得战战兢兢;

  为了掩盖自己犯的错,很容易恼羞成怒,故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以获得安慰;

  内心深处的恐惧,导致自卑者无法面对犯错后所遭遇的情况,于是做什么事,都容易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这种负面心理,会让他们很难担起相应的责任。最终,“逃避”这个行为,就成为了他们最常见的选择。

  3.追求完美

  当自我价值受到损害之后,自卑者就会试图用“完美”的形象来进行自我防御。只有“完美”,才能够保障他们不会再受到任何被指责的伤害。

  所以他们的表现通常如此:

  跟人相处时非常小心翼翼,说什么做什么都异常谨慎;

  做事之前会拖拖拉拉很久,觉得做不好倒不如不开始;

  给人永远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形象,不会发生冲突;

  稍微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各种伤感和自责,很受挫;

  但是这也随之产生一个问题:

  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完美”呢?这个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由于心里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所以自卑者经常会感到很纠结,到底采取这种做法去做会更好,还是采取那种做法会更好呢?

  举棋不定、前瞻后顾的思想,反而给人更不好的感觉,于是他们又会感到伤心。

  4.自我怀疑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从小到大从父母口中获得的自我评价,都是负面或者否定,所以潜意识里,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他们眼中,自己只有缺点,至于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找不到,就是从来没有觉得它们是优点。

  他们会用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对自己要求过高,觉得要比所有人厉害才有资格自信;

  失败一次就灰心丧气,从未想过怎么去调整做法;

  经常为错失机会而感到自责,却又周而复始地故步自封;

  对于自卑者而言,那个自我怀疑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伤害到他们的地方。

  “知耻而后勇”对于其他人可能是一种激励,但是对他们来说,“知耻”反而是一种更加深层的伤害性刺激。

  5.害怕被否定

  自卑者对于“自我否定”,会感到非常恐惧。一旦自己的言行被他人否定了,就会让他感到非常受挫。

  因为这种“否定”,会给让他们释放一个信息——他们仍然是一个不够好的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

  于是他们就会:

  掩藏自己的缺点,避免犯错;

  过分迎合别人的价值观,害怕不被接纳;

  经常做老好人,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放弃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

  对自卑者来说,其中一个最困难的事,就是跟别人说“不”。

  一旦这个字说出来,意味着自己会在他人心理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继而自己的价值就会被他人否定。

  为此,他们只能压抑自己,以取悦他人的方式跟别人相处。

  6.很难自我相信

  自卑的人很难自我改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敢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他们的思想经常会这样表现:

  只留意自己那些不行的地方,从不努力培养哪些做得好的地方;

  容易萌生“宿命论”,动不动就把自己不好的遭遇归结命不好;

  对自己的“没用”深信不疑,对于鼓励的话语只会一笑置之;

  经常沉浸在自己失败的世界里,不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能不能自我控制,会决定他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自我控制点高的人,自然遇强越强;失败了也懂得重塑内心,调整做法。

  而自我控制点低的人,则很容易放任自流,在负面思想的循环圈里越陷越深。

  7.自我厌恶

  由于自我怀疑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自卑者越来越讨厌自己。

  从平常的生活当中,就可以看得出自卑者的思想:

  很容易讨厌自己的言行举止;

  自我封闭,而不愿意接触他人;

  觉得自己很可悲,却又“活该”;

  愤世嫉俗,对自我充斥负面情绪;

  一直以这种心态面对生活,导致自卑者每天都活很累,好像什么时候,都提不起精神去做事似的。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8.害怕改变

  这就是自卑的矛盾之处。

  一方面觉得缺乏自信心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不敢主动去改变这个局面。

  因为改变,就意味着会遇到很多挑战,他们害怕接触这些挑战,也担心挑战失败,所以宁愿呆在舒适区,继续得过且过。

  虽然讨厌自己自卑的样子,但跟面对挑战相比,反正那个不好的样子都已经习惯了,改不改变都是这样生活。

  最终导致他们只能一直原地踏步。

  这种思想当然是错误的。如果你对此不管不顾,自卑感就会一直侵蚀着你的身心,导致你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糟糕。

  03

  那怎么才能改变这种自卑呢?

  用行动改变你的自卑

  记住,行动是获得改变的唯一手段。

  看完一篇文章,知道了一些知识,获得了一些心理满足感,却从不按照这些知识所说的那样去行动,那你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一致性”,就是自己想的和做的,人的心理趋向会尽量保持一致。

  所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把这个计划用最醒目的方式去提醒自己,然后每天按照这个计划进步一点点,一点点就好。

  通过这些行动,给自己积累成就感。当这些成就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在你心里就会慢慢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信心源头。

  有了这个信心的源头,你就能够摆脱父母对你的影响,建立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体系。

  千万不要从未开始行动,就认为自己做不成。

  你是想以一个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还是想继续以自卑的样子,度过人生?

  以下六条建议,是最基本的做法:

  1,从别人身上学习

  观察那些你认为自信的人,看看他们的言谈举止是什么样子,然后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表现,试着去了解学习。

  找到一个喜欢的模仿对象,用他的姿态去矫正自己不好的行为举止;如果找不到对象,就设想一个你渴望要成为的人,以这个角色行动,直到跟你的性格融为一体。

  2,反省自己的行为

  想一想,你做什么事情会表现得非常自信?而做什么事又会优柔寡断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你两个姿态?

  思考背后的核心问题,经常自我反省,然后专注去解决,你才能够收获进步。

  3,积极的自言自语

  积极的语言,不是对着镜子说“我行”,“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之类,尽管这些某程度上会鼓励到自己。

  真正的做法是,减少去说“我不行了”,“我做不了的”,“我没用”等等这些消极语言。

  如果你经常这样表达,那么你就应该调整改变,用一些更为积极的语言,诸如“我可以努力尝试一下”,“虽然有困难,但肯定能够相处办法解决的”,“失败就失败,下一次再来”等话语,提醒自己事情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有灰暗或消极一种结果。

  4,用自信的样子来行动

  平常走路也好,说话也好,练习出一种自信十足的姿态来行动,让自己熟悉一下,自信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从而形成习惯,做到不卑不亢。

  可以设想一下,自己在各个场景中,自己如何自信表现才会更好。

  5,从擅长的事情当中积累自信

  你喜欢做什么,对什么事感兴趣,然后以此来积累自信。当你对这件事做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你就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了。

  你对画画有兴趣,就把这件事努力做好;你擅长写作,你就写出自己的风格。千万不要跟别人比较。

  6,正确对待各种人和事

  有些人比你厉害,那是因为他付出过努力,也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这并不会构成你自卑的理由,毕竟你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同理,别人比你差,也不是构成你鄙视他的理由。要懂得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无论你能否从别人身上或者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都要学会用一种平衡的心态来对待,不被动接受,也不过分强求。

  不要渴求做个完美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挖掘自身的价值,用最好的姿态来面对世界。尽人事后,你才有资格听天命。

  这才是我们立身处世时,应有的自信。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挥散职场担心阴霾

挥散职场担心阴霾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