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玩是给孩子的另一种自由

2019-06-13 09:15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有一天傍晚,我坐在楼下乘凉,看到3岁的妞妞和爸爸妈妈抱着一个彩色皮球出来玩。妞妞爸爸长得很有书卷气,妈妈则是一副温婉贤淑的样子。

  败兴而归的拍球练习

  三个人站成一个圆圈,妈妈说:“来吧,咱们开始练习。”说着就把球给了妞妞。妞妞拍了一下,球滚到了爸爸脚边。爸爸捡起球,递给妞妞说:“接着拍。”妞妞拍了一下,球又滚到了一边。妞妞叫了一声,有些不高兴。妈妈把球捡起来,自己拍了几下,告诉女儿,这样拍就可以了。女儿用两只小手把球抢了过来,又拍了一下,球再次滚到了一边。

  现在轮到爸爸示范了,他一边让女儿看着,一边说:“你看,要这样拍。不要拍旁边,要拍上边。”妞妞伸着手叫:“我拍!”她拍了两下后,身子低了下去,因为球跳不高。当球滚开的时候,妞妞双手触地,很痛苦地叫着,因为没能继续拍到球。这时妈妈赶紧走过去拉起她说:“地下脏,不要摸地。快起来再拍!”爸爸说:“你要多练习,身子不要蹲下去,要站直,才会拍好的。”

  妞妞继续拍,拍了4个!我暗暗替她高兴。但是,当球再次滚落到路边时,她非常不高兴地叫起来,并顺势坐在地上。爸爸妈妈一起来拉她,并拍打她粉色裙子上的尘土。妞妞不配合地扭动着,爸爸四处看了看,样子有些难为情,但仍旧用很克制的声音说:“你不好好练习,我们回家吧。”妞妞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一边不情愿地走着一边哭喊着:“我不回家,我还要拍球!”

  耐心指导不如放任

  其实,妞妞的爸妈,是我见过最有耐心的父母。孩子发脾气,他们保持了平和的态度。但是看得出来,他们很有挫败感,因为孩子不仅没有很好地按他们的期望练习拍球,还不停哭闹。

  问题在于,这对年轻的知识分子父母,用了很清晰、具体的语言指导孩子拍球,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对于妞妞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按照这些语言来准确完成动作是非常困难的。语言指导,在这里不仅没有帮助到孩子,反而愈发使孩子体会到了挫折感。

  3~5岁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运动能力,但是精细动作才刚刚开始发展,获得良好技能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尝试错误”。比如当妞妞不断把球拍到一边去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会产生内在的感觉——怎么这样拍总是错的?她会逐渐矫正自己的动作,直到碰巧动作对了,内在的感受又会强化她,使她下次努力重复这个对的动作。循环往复,良好的动作技能就会逐渐发展起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内在动作神经反应系统前,大量的指导语言,会干扰孩子这一过程的进行,并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对动作的体验中转移出来,陷入到既要应付不熟练的动作,又因为做不到大人语言指导的要求而心急的双重困境,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难以平复。

  双重自由发展能力

  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只在一边陪着孩子,让他自己尽量自由地玩就好了,不需要过多语言指导。在“自由”中,孩子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尝试—错误—尝试”这个过程,技能会在自由玩耍中迅速发展。另外,这个过程也经常会被怕孩子弄脏衣服和手的家长频频打断、限制。那些过分注意卫生的家长,也易培养出焦虑、情绪波动大且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孩子。所以,玩的时候“脏”一点儿,是给孩子的另一种自由!

  我们都在无绪的去咨询,去问别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与其面对这类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改变!华夏思源心理网,陪你走向轻松愉悦的好伙伴!《《点击成为心理咨询师,提升个人能力!更好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