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孩子是夸出来的,大多数家长却不会“夸”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家长并不知道怎么赞美孩子,
甚至,对孩子的赞美方式大多是错的。
01
看过一则有趣的故事:
一位中国的访问学者,
到北欧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进门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
满头金发,眼睛灵动。
学者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真漂亮!”
教授当时没说什么,
但是在小女儿离开后,
教授竟一脸严肃跟这位学者说:
“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一脸疑惑:
我夸奖她女儿,怎么还做错了?

后来教授解释说:
“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
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
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
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
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
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最后,学者非常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
夸奖孩子却被要求道歉,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了这个:
夸奖孩子,是一门技术活。
02
夸奖,是一门技术活,
但大多数家长不会夸孩子。
我有个大学同学,
从小在“夸奖”这个蜜罐子里长大——
吃饭被夸聪明,写字被夸天资高,
连背书都被夸记忆力好。
奇怪的是,
这个聪明人毕业后一直没工作,
高不成低不就地混着日子。
混了多年,他父母终于按捺不住,
问他为什么不找家公司从基层做起?
他反问:
“什么叫基层?做销售?做跑腿?
在你眼里你儿子就这么没出息?
我是靠脑子吃饭的,
不是靠劳力吃饭的。”
他父母愣了,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曾经脱口而出的赞美,
俨然成为儿子不努力的借口。
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夸奖,
这就是家长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泛泛而夸。
随随便便夸奖,
却没有一次夸到点子上,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沾沾自喜地浮于表面功夫,忽略脚踏实地。
为了夸奖而夸奖,怎一个“捧杀”了得。
03
来看一个关于螃蟹的故事:
有人看渔夫把捕到的螃蟹往一个不太深的箩筐里一扔,就不再管了。
于是这个人好奇地问:
“你就不怕螃蟹跑掉吗?”
渔夫哈哈大笑,说:
“跑不了,别的螃蟹不会让它跑的。”
这个人凑近一看,
果然见到当有螃蟹往上爬箩筐时,
其他螃蟹就“七手八脚”地来拉它,
试图自己踩着它上去。
结果就是任谁也甭想爬出去。
这和夸奖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很大:
“螃蟹人格”,往往都是被夸出来的。
很多家长致力于把孩子打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你比谁谁厉害”、
“你是班上最聪明的”……
让孩子置身于竞争关系中,
导致以后遇到进步瓶颈,
他们第一时间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只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什么是螃蟹人格?这就是。
这也是家长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
攀比式夸奖。
盛赞之下,必有“螃蟹”——攀比式夸赞更容易培养出“螃蟹人格”。
总和别人作比较,
却忘了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竞争对手。
04
夸奖有风险,那是不是就不夸孩子了?
知乎网友金枪鱼罐头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我有一个靠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的哥哥,
妈妈觉得这是条不错的路,
于是从小就逼我学奥数。那时候奥数对于我来说简直是灾难:
因为听不懂,所以考试考不好,考试考不好就会被批评,
每天都在重复这个恶性循环。
之后的后遗症就是,我宁愿参加物理竞赛都不肯碰数学。
虽然我的物理还不如数学,
但就是对数学莫名恐惧。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恶性循环——考不好被批,被批后依旧考不好。
长期得不到关于数学的正向反馈,
数学,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负面心锚。
什么是心锚?
固定我们过往的某种情绪感受的按钮,
触发这个按钮,
也就触发了相应的感受。
这正是很多孩子,
提到数学就感到恐惧原因。
而夸孩子的过程,
就是给予孩子正向反馈的过程,
更是不让孩子产生负面心锚的过程。
05
夸好了有什么效果?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做过一项研究:
夸奖对孩子的影响。
实验要求:随机把400名五年级孩子分成A、B两组,
每组每人独立完成拼图任务,
一共进行三轮,
难度逐次递增到初一水平,
每轮完成测试的孩子还会得到一句夸奖:
A组得到的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B组得到的是“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表现得很出色。”
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一轮孩子们都失败了。
但不同的是,两组孩子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A组受不了被夸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不敢再试;
而B组则认为,失败是他们还不够努力,下次可以更努力。
这个研究得到什么结论呢?
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
会不自觉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
而躲避犯错的风险,
久而久之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式”;
经常被夸努力的孩子,
则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尝试新事物,
久而久之形成“成长型心智模式”。
简言之,夸对了,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预估的帮助。
06
网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四年级孩子写了篇作文,
兴冲冲拿给母亲看。
母亲看过就知道,这篇作文水平一般,
但她却说:这次作文用了两个成语,
有进步,下次再多用一个!
孩子很开心,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上,
并在下一次作文中多用了两个成语,
然后拿去给母亲看。
母亲还是觉得一般,
但她又说:这次用了一个排比句,
很不错,下次可以尝试其他句式。
孩子更高兴了,
每天坚持写作文给妈妈看。
高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当地报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了。
这位母亲的聪明之处在于运用了登门槛效应——每次只夸一个小细节,让孩子渐入佳境。
如何夸奖孩子?
泛泛而夸,不如赞美细节。
去发现孩子的进步之处,
并夸到“点”上,
比起被敷衍地夸奖,
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认真、细致地看见。
07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妈妈参加家长会,
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
惟有他表现最差。
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细思过后,妈妈告诉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饭,并且没让她喂。
这位妈妈的做法同样有可取之处——让孩子跟自己比。
如何夸奖孩子?
夸奖要切合实际。
这里的实际,是切合自己的实际,
而不是别人的实际;
跟自己做比较,
而不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08
前段时间,网上火了一篇文章,
《美国老师给清华附小的三点建议:请让小学生“上小学”吧!》,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家长善于让孩子学习超纲的知识,
却不善于让孩子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
超纲,就意味着在制造机会批评孩子。
比如前面说的数学让孩子产生负面心锚的故事,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
结果却让批评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每个家长都知道数学重要——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逻辑性训练的必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简单生活的重要课程。
数学家冯·诺依曼也曾说过:
若人们不相信数学简单,
只因他们未意识到生命之复杂。
既然如此,
为什么又要让数学被孩子恐惧呢?
学习符合其能力的数学,
让孩子有即时获得感,
而不是学习超出能力范围的数学,
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得到了夸奖和肯定,
孩子才会对数学产生正面心锚。
所以,关于数学这件事,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
只有不会制造机会夸孩子的父母。
来源:拾遗
上一篇: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下一篇:3岁的孩子怎么教?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