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孩子是夸出来的,大多数家长却不会“夸”

2019-04-09 09:09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家长并不知道怎么赞美孩子,

  甚至,对孩子的赞美方式大多是错的。

  01

  看过一则有趣的故事:

  一位中国的访问学者,

  到北欧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进门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

  满头金发,眼睛灵动。

  学者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真漂亮!”

  教授当时没说什么,

  但是在小女儿离开后,

  教授竟一脸严肃跟这位学者说:

  “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一脸疑惑:

  我夸奖她女儿,怎么还做错了?

  后来教授解释说:

  “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

  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

  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

  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

  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

  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最后,学者非常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

  夸奖孩子却被要求道歉,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了这个:

  夸奖孩子,是一门技术活。

  02

  夸奖,是一门技术活,

  但大多数家长不会夸孩子。

  我有个大学同学,

  从小在“夸奖”这个蜜罐子里长大——

  吃饭被夸聪明,写字被夸天资高,

  连背书都被夸记忆力好。

  奇怪的是,

  这个聪明人毕业后一直没工作,

  高不成低不就地混着日子。

  混了多年,他父母终于按捺不住,

  问他为什么不找家公司从基层做起?

  他反问:

  “什么叫基层?做销售?做跑腿?

  在你眼里你儿子就这么没出息?

  我是靠脑子吃饭的,

  不是靠劳力吃饭的。”

  他父母愣了,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曾经脱口而出的赞美,

  俨然成为儿子不努力的借口。

  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夸奖,

  这就是家长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泛泛而夸。

  随随便便夸奖,

  却没有一次夸到点子上,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沾沾自喜地浮于表面功夫,忽略脚踏实地。

  为了夸奖而夸奖,怎一个“捧杀”了得。

  03

  来看一个关于螃蟹的故事:

  有人看渔夫把捕到的螃蟹往一个不太深的箩筐里一扔,就不再管了。

  于是这个人好奇地问:

  “你就不怕螃蟹跑掉吗?”

  渔夫哈哈大笑,说:

  “跑不了,别的螃蟹不会让它跑的。”

  这个人凑近一看,

  果然见到当有螃蟹往上爬箩筐时,

  其他螃蟹就“七手八脚”地来拉它,

  试图自己踩着它上去。

  结果就是任谁也甭想爬出去。

  这和夸奖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很大:

  “螃蟹人格”,往往都是被夸出来的。

  很多家长致力于把孩子打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你比谁谁厉害”、

  “你是班上最聪明的”……

  让孩子置身于竞争关系中,

  导致以后遇到进步瓶颈,

  他们第一时间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只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什么是螃蟹人格?这就是。

  这也是家长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

  攀比式夸奖。

  盛赞之下,必有“螃蟹”——攀比式夸赞更容易培养出“螃蟹人格”。

  总和别人作比较,

  却忘了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竞争对手。

  04

  夸奖有风险,那是不是就不夸孩子了?

  知乎网友金枪鱼罐头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我有一个靠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的哥哥,

  妈妈觉得这是条不错的路,

  于是从小就逼我学奥数。那时候奥数对于我来说简直是灾难:

  因为听不懂,所以考试考不好,考试考不好就会被批评,

  每天都在重复这个恶性循环。

  之后的后遗症就是,我宁愿参加物理竞赛都不肯碰数学。

  虽然我的物理还不如数学,

  但就是对数学莫名恐惧。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恶性循环——考不好被批,被批后依旧考不好。

  长期得不到关于数学的正向反馈,

  数学,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负面心锚。

  什么是心锚?

  固定我们过往的某种情绪感受的按钮,

  触发这个按钮,

  也就触发了相应的感受。

  这正是很多孩子,

  提到数学就感到恐惧原因。

  而夸孩子的过程,

  就是给予孩子正向反馈的过程,

  更是不让孩子产生负面心锚的过程。

  05

  夸好了有什么效果?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做过一项研究:

  夸奖对孩子的影响。

  实验要求:随机把400名五年级孩子分成A、B两组,

  每组每人独立完成拼图任务,

  一共进行三轮,

  难度逐次递增到初一水平,

  每轮完成测试的孩子还会得到一句夸奖:

  A组得到的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B组得到的是“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表现得很出色。”

  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一轮孩子们都失败了。

  但不同的是,两组孩子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A组受不了被夸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不敢再试;

  而B组则认为,失败是他们还不够努力,下次可以更努力。

  这个研究得到什么结论呢?

  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

  会不自觉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

  而躲避犯错的风险,

  久而久之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式”;

  经常被夸努力的孩子,

  则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尝试新事物,

  久而久之形成“成长型心智模式”。

  简言之,夸对了,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预估的帮助。

  06

  网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四年级孩子写了篇作文,

  兴冲冲拿给母亲看。

  母亲看过就知道,这篇作文水平一般,

  但她却说:这次作文用了两个成语,

  有进步,下次再多用一个!

  孩子很开心,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上,

  并在下一次作文中多用了两个成语,

  然后拿去给母亲看。

  母亲还是觉得一般,

  但她又说:这次用了一个排比句,

  很不错,下次可以尝试其他句式。

  孩子更高兴了,

  每天坚持写作文给妈妈看。

  高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当地报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了。

  这位母亲的聪明之处在于运用了登门槛效应——每次只夸一个小细节,让孩子渐入佳境。

  如何夸奖孩子?

  泛泛而夸,不如赞美细节。

  去发现孩子的进步之处,

  并夸到“点”上,

  比起被敷衍地夸奖,

  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认真、细致地看见。

  07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妈妈参加家长会,

  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

  惟有他表现最差。

  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细思过后,妈妈告诉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饭,并且没让她喂。

  这位妈妈的做法同样有可取之处——让孩子跟自己比。

  如何夸奖孩子?

  夸奖要切合实际。

  这里的实际,是切合自己的实际,

  而不是别人的实际;

  跟自己做比较,

  而不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08

  前段时间,网上火了一篇文章,

  《美国老师给清华附小的三点建议:请让小学生“上小学”吧!》,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家长善于让孩子学习超纲的知识,

  却不善于让孩子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

  超纲,就意味着在制造机会批评孩子。

  比如前面说的数学让孩子产生负面心锚的故事,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

  结果却让批评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每个家长都知道数学重要——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逻辑性训练的必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简单生活的重要课程。

  数学家冯·诺依曼也曾说过:

  若人们不相信数学简单,

  只因他们未意识到生命之复杂。

  既然如此,

  为什么又要让数学被孩子恐惧呢?

  学习符合其能力的数学,

  让孩子有即时获得感,

  而不是学习超出能力范围的数学,

  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得到了夸奖和肯定,

  孩子才会对数学产生正面心锚。

  所以,关于数学这件事,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

  只有不会制造机会夸孩子的父母。

  来源:拾遗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