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领:创造力

2019-03-13 10:04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NLP导读:1994 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结果如何呢?

  创造能力--用第三只眼看世界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 约翰·D 洛克菲勒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

  1994 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或许就会有一些启示。

  有一次,法国某教育代表团到北京的一所小学考察,他们看到这样一件事:

  考试卷中的一个题目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有学生答为“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但却被老师判了一个红红的“×”。

  代表团成员大惑不解,就这件事询问中国的老师,老师答曰:“标准答案是水”。来访者表示异议:“学生答的‘雪化了以后是春天’,虽然不符合标准答案,但他们的这个回答更有创意,更富想象力,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受到更多的表扬。”

  毋庸置疑,雪融化后变成水是科学的结论,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雪化之后是春天却是哲人式的感悟。科学只能就事论事,而哲学赋予人智慧。当我们的孩子以自己哲人般的感悟挑战“标准答案”时,却遭遇了“×”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孩子的不幸!

  中国的老师、家长,为何对“标准答案”如此地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呢?这是因为如果孩子的答案乖巧地迎合了“标准答案”,就是百分之百正确,就能得高分,就能考入重点高中、知名大学,老师的教学业绩提升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也实现了!

  但是,这是以牺牲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为惨重代价的。今天,正是在标准答案的横扫之下,造就了一大批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的高分低能的庸才!

  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对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出了问题。传统的教育过分注意知识的教育,忽视甚至压制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现今时代,资讯技术飞速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传统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只有大力推进创造力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能力。我们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因而,家长应该对孩子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使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孩子自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周围世界去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虽然只是单纯的感觉,却也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正由于这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体现出孩子的创造性。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孩子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庸才,被时代所抛弃。

  创造力是孩子成长的生长点,善待它就是善待孩子的生命,保护并且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是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第一步。

  创造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学校的、社会的,当然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则是创造力培养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生活中,只要家长做有心人,创造一定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子智慧:善待孩子荒唐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

  例如,有个5岁的孩子问爸爸:“开电风扇有风,能使人凉快,你为什么不把窗关上?关上窗风跑不出去不就更凉快了吗?”于是,父亲给孩子讲明电风扇吹风与气温和关窗与否的关系,接着问孩子:“风有什么作用?”孩子的想法很多:把树叶刮掉、吹火做饭、放到屋里使人凉快……尽管孩子的回答看似可笑,但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发散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却有好处。

  因此,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要创造性地提问,并给孩子以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在于鼓励孩子对问题提出更多的答案。

  二教子智慧: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思维才会萌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进步的东西,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家长应尽量发觉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进想象。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平整机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

  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所谈论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建立于幻想上的自我概念等,不要认为孩子荒唐,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或微不足道,不屑一顾,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使孩子明白过多、过分夸大的表现是不正确的。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上去想象、去创造,理想要与实际相接近,与实际生活相符。

  三教子智慧: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创造一个新事物需要凭借想象,但人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看得多,听得多,摸得多,接触的事物多,脑子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历历在目。大脑里积累的表象多了,经过改造、调整,就能产生新的表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家长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各种树木花卉,区分它们的异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看动物的不同形态,分辨他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种子,捕捉昆虫,制作标本;仰望蓝天上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四教子智慧: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游戏,很多发明创造就是在游戏中产生的。

  公元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儿子拿着几块眼镜片与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弄着。他们模仿大人,有的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两块镜片放在一前一后看着远方。突然,一位孩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远方的教堂尖塔怎么变得这么近?”孩子的叫声惊动了站在柜台里的汉斯老板……

  汉斯仔细观察后发现,孩子手里拿的一片是近视镜片,一片是老花镜片。孩子在游戏中发现了可以望到远处的现象,汉斯抓住这一偶然发现,认真研究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为今天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可以说,没有孩子们玩,就不会有汉斯望远镜的发现。在玩中,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就是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一道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孩子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教育性比较强的能增长孩子智力的玩具。玩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发挥他们创造力、增强他们自信心的途径,他们能够通过玩耍学会自己探究尝试、掌控环境。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1)示例直观模型

  比如让儿童雕塑鸭子,就领他参观海洋游乐中心的鸭子展览或者博物馆的鸭子雕塑馆等等。

  (2)为儿童的想像力加油鼓掌,培养他们用独特的方法观察问题

  陪孩子多做一些塑形游戏,比如在家里捏粘土团儿或者面团儿给儿童看,让儿童照此做成各种形状,然后晾干,涂上颜色,或是带大一些的孩子到陶吧去感受一下陶艺的魅力。听音乐时,成人不讲解,让儿童随着音乐起舞或者讲出故事。交谈时给儿童看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告诉其出处或者使用方法。

  (3)要常向儿童发问

  多提“结果怎么样”“与什么有关系?”“那么,还有什么?”“然后又怎么样?”等等问题,这样,儿童自然会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新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力往往就是在这一瞬间产生的。

  (4)采用创造性解答问题的方式,讲授科学知识

  不妨一起商量在失重的房间里绘画的方法。在儿童社会活动时间里,不妨让儿童猜—猜,假定十七世纪的北京有秘密碉堡,王族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5)让儿童集中精力做事情

  (6)利用周围环境诱发儿童的好奇心

  例如:有时可以让儿童看—看,是否电视机出了故障?插头是否插好?录像带是否插入,是否与电视机连接好?看看家里的人穿的衣服用的是什么工具和材料做的?

  (7)向儿童提出“假如发生紧急情况时候怎么办”等问题

  例如:“猫掉到井里怎么办?”“万一吃下橡皮泥怎么办?”“突然发生地震怎么办?”等等。别忘了,对孩子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哈佛不要只会学习的“好学生”

  哈佛教授北京开讲 称有批评性、有创造性的学生才是哈佛的最爱

  上周末,哈佛大学教授安娜·斯诺走进北京市八一中学,为北京的学生及家长[微博]们上了一堂不一样的“哈佛大学教学适应课”,这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第一次在北京的中学为学生们上课。

  本次授课的主题为“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区别”,看似离中学生很远的主题,在安娜教授的讲授中,却让北京的中学生们清晰地了解到“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上哈佛及不同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区别”。安娜教授特别强调:哈佛不想要只会学习的“好学生”,有批评性、有创造性的学生才是哈佛的最爱。

  安娜教授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对犹太教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犹

  太人的学习习惯是,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小组讨论沟通想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解读。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他们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所以,只占世界人口总数0.2% 的犹太人,却包揽了20%的诺贝尔奖项。

  与之相比,美国的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探索。美国人认为,从A到B,最好的路径不是别人尝试过的一些捷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他们强调,不要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做理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艺术,因为思维角度的变换能带来很多惊喜的发现。另外,美国教育认为沟通非常重要,他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与美国和犹太的教育不同,中国自古尊崇的孔孟之道,强调秩序和尊卑有序,在教育方面也要求学生尊重长辈,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不敢反抗权威,只是接受前辈的思想,因此抑制了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的问题在亚洲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同样存在。

  安娜教授介绍说,哈佛每年会接到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学生的入学申请书,他们都是学业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对哈佛来说,重要的不只是“会学习”,学生应该会的更多,要“与众不同”。对中国学生来说,批判性和创造力是最难能可贵的。

(来源:未知)

上一篇:有毒的父母

下一篇:单亲妈妈的困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