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不要让孩子,在你的焦虑中度过一生

2019-03-13 10:04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00

  小伊今年两岁半了,被送到幼儿园了,可是孩子还太小了,什么都没有学会,孩子去了学校就一直哭一直哭。

  老师如何哄,小伊都无法安静下来。

  就像断奶一样的,小伊完全无法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孩子都是在角落里,哭哭啼啼的完成了她的煎熬一周。

  后来,小伊最终在哭了一个月之后,被老师劝退回家。

  或许你说,孩子本来就是应该在两岁半进学校的呀,我家孩子不也是这样。

  但是,你敢说,你没有因为焦虑把孩子提前送进学校吗?

  看着别人家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地图上的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国旗,你不着急,你不觉得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为什么早教机构的门口总是那么多人排队,甚至婴儿抚触的游泳馆,都因为说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而受到家长的热捧,价格翻倍吗?

  所以,其实,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焦虑毁掉孩子的一生。

  我们的焦虑,总被冠以是我们爱孩子之名,其实爱的真谛,应该是尊重对方的需求,说白了我们的爱,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目的。

  许多的父母爱的盲目,爱的自私,爱的意识和潜意识里的是不一样的。

  01

  孩子的人生,不应为大人的判断埋单

  虽然大人拼搏不易,但孩子的人生不应该为大人的判断埋单。

  本来小伊的妈妈在生下小伊的一个月之后,就把孩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的,但爷爷奶奶在老家有时候需要干农活,所以说小伊基本是被放养长大的。

  小伊受尽了留守儿童所遭受的各种苦,离开母体的时候,那种焦虑;断奶的时候的焦虑;陌生环境的焦虑;遭受挫折,需要拥抱而不可得的焦虑。

  小伊的爸爸和妈妈在北上广打拼,每天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做出了一点成绩,却因为高高的房价,觉得特别失落。

  小伊妈妈想如果当初考上211、985的高校,或许世界500强的企业就会向自己敞开,那么自己也不至于和老公一起,打拼十几年,却还是只有深圳一套房。

  而小伊爸妈的焦虑,就考虑到孩子身上,他们觉得两岁半完全可以去学校了。他们说:

  我没有让她在我肚子里开始接受莫扎特的音乐,已经晚了别人好几步了,真的不能再耽误了。而且以后是要考名校的,如果不是名校,也会像我们一样,多奋斗10年。

  其实教育制度,是一个给大家公平机会的唯一选择。

  因为高考这个独木桥,打开了阶层限制的大门,构建起突破阶层的天梯,任何一个想要突破阶层的人,都必须闯过去。

  但拼过这个独木桥,真的就有高起点吗?

  不尽然,多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进了985、211名校,不见得都有一番成就。一番成就的背后,包含太多太多。

  人民日报给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成功公式:

  成功=(热情+方法) x 时间;

  主动出击,方法引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成功=(时机+心态) x 人脉;

  机会一旦来临,就要用心把握,并以人脉成就。

  成功=(意愿+能力) x 行动;

  有能力更要有意愿,没有行动依然等于零。

  成功=(自律+奉献) x 毅力;

  守规矩,不违反,不过分执着得失,选择了就坚持下去。

  成功=(天资+机遇) x 勤奋;

  天资和机遇固然重要,没有勤奋仍是一事无成。

  成功=(工作+休息) x 少说空话;

  踏实地工作,告别夸夸其谈,懂得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成功=(目标+行动) x 反思;

  要有明确的构想,用任何可行的方式达成目标,别忘了不断反思,修正调整。

  成功=(知识+质疑) x 谦逊;

  对年轻人来说,知识比财富更重要,放低姿态,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成功=(自立+自强) x 感恩;

  没有人能陪你走完一生,学着独立,也学会感恩人生路上的所有机遇。

  所以,成功,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亲,即便孩子读书好,他没有其他的综合能力,依然达不到,你要的成功的样子。

  02

  天才少年,也可能是揠苗助长

  即使天才少年,不一定就会有成功的人生,也有可能只是揠苗助长。

  财经网曾爆出一篇关于天才少年林嘉文事件,曾出版过史学专著的林嘉文因抑郁症自杀。

  他的遗书里告诫父亲不要做个不顾家的男人,要抛弃宅男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告诫妈妈要有经济能力,同时还把他的心理咨询师的不专业调侃了一番,以及各种老师朋友感谢了一遍。

  看不出他有任何高中生才有的轻松快乐。

  本该开怀大笑的年纪,却承受了本不是这个年纪该承受的压力,世俗,最后只能让天才如昙花一现,流星划过,让人扼腕叹息。

  林嘉文喜欢了一个女同学,但是由于怕被父母反对,选择对心理咨询师隐瞒。

  他的父母只允许他学习,而不允许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青春期独有的悸动,美好,天真,荷尔蒙的迸发。

  他只能规规矩矩的做个大人,最终大人该做的事情,成为天才少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成为他讨厌活着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父母,我们过不好的这一生,千万不要延伸在孩子身上,不要把我们对于人生的焦虑,过早的压在孩子的身上。

  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于生命的不尊重。

  而揠苗助长的结果,可能不止是林嘉文这样的悲剧出现,更是留给自己无尽的痛苦。

  03

  没有幸福感的人生,无疑是行尸走肉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是个相貌姣好,貌似积极的孩子,我把她任命为我们班级的学习委员。

  刚开始,她非常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可是学期开始两个月后,我在教室里很少看到她。

  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她一直躲在宿舍里睡大觉。

  表面上她对我劝她进教室的要求是同意了,但是她的身体依然停留在宿舍里,根本不采取行动。如此几番折腾之后,我决定和她的父母谈谈。

  与她的母亲谈过之后,我发现了极大的问题。那就是,她的母亲一直都强迫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初中之前她都是听话的孩子。

  可是,到了初中以后,她开始出现表面服从父母,暗地开始“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她说:“什么都没有意思。”

  她宁可这样行尸走肉的活着,也不想像个妈妈的提线小木偶一样,任妈妈摆布。

  深挖背后才知道,这个孩子遭受了太多的强迫和压力:

  小学时候,就被妈妈为了培养她的气质,被叫去学芭蕾,明明就脚痛无法坚持,明明身高和颜值根本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明明自己根本不喜欢。可是,妈妈也丝毫不在意。

  因为妈妈只想让别人羡慕她有一个学芭蕾的,好看的,气质出众的女儿。后来,在她妈妈的失望之下,一切成为了泡影。而孩子,本来特别喜欢跆拳道的,就因为妈妈的极力反对,再也没有说出口。

  妈妈为了读书加分,强迫她去学习奥数,可明明她根本不喜欢数学,她很想去学古筝的,而妈妈说那个不加分。

  所以,她的奥数也没有学明白,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为了有个好的初中学习,小升初也花了几万块,送去严格的小升初培训学习。结果她还是成绩平平,没有考上重点中学···········

  太多的说不清楚的大事小事,全部都是妈妈安排的。

  而她就算不想去,但是由于妈妈苦口婆心的为她好,不想给妈妈失望,不想做个不孝顺的孩子而去做。

  但是做了之后,又没有成绩,丝毫感觉不到乐趣,就开始“非暴力不合作”。

  她们的母女关系,也就变成了怀疑、不信任、保持距离感这样的结果。上了初中,她更是不可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孩子学会了这样圆滑的处事方法:

  “我不和你正面冲突,免被打,免被你碎碎念。你要我做的我都去做,但是提不起劲,做不好,你也不要怪我。”

  这个孩子整体上不犯错误,不起冲突,但是也让你无言以对。

  她无神的目光告诉我:

  这个世界都没有意思。更别提,幸福感了。生而为人,没有幸福感,对一切提不起劲,无疑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而这样的态度,或许是发生在经历了许多非人虐待的人身上才合适吧。

  这样的态度和眼神,在一个花季少女身上,真让人心疼。

  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生气,觉得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不去选择,不去突破,这一切都是满嘴是爱的妈妈造成的。

  难道每一位妈妈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望,都是假的吗?

  04

  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孩子是堕落凡间的天使,经由我们来到世间,却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每个天使都有自己的使命,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因势利导。

  聪明的父母,总会顺着孩子的意思,从旁进行正确的指引,用符合实际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能力,规则,喜好,毅力,希望,坚持等等的美德。

  让孩子学着拥有获得独立生存,并且获得成功的巨大能量。

  我有一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有很多的方法。曾经遇到一个事件就是,孩子第一次听到别人弹钢琴,很是喜欢。所以,就要求朋友带着她去学钢琴。

  到了琴行,我这位朋友就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钢琴呢?

  孩子说:“我觉得钢琴家郎朗的曲子真的很好听,马克西姆的《蜜蜂》,真的好精彩,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我朋友说:“那你看郎朗是学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绩的,你确定要学吗?”

  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了。

  我朋友说:“那你要尊重自己的选择,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学着克服。”

  孩子坚定的看着她的妈妈。

  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她都会教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爱好负责。

  这样做之后,孩子的很多好习惯就养成了,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付出努力,遇到困难学会用意志力解决,一举两得。

  05

  不要让孩子在我们的焦虑中,度过一生

  父母们应该走下神坛,用心教育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在我们的焦虑中,毁掉一生。

  无论作为父母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少生活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我们都要学会分析孩子的能力,客观的看待我们的孩子。

  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让他们在我们的因势利导之下,变得羽翼丰满,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局。

  我们不要做“中毒的父母”。

  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之一,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爱》一书中描述了中毒的父母的特征:

  对那些中毒的父母来说,当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开会对中毒的父母这种长期的负面行为模式不满,父母对孩子童年时期时那种上传下达的交流方式不再有效时,

  他们更倾向于把孩子个性的反叛和个性当做对自己的攻击和权威的挑战,他们通过强化孩子的无助感和依赖感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而孩子的反馈是“父母就像神一样不可违背。”

  所以,如果你是中毒的父母,那么就走下神坛,去和孩子交朋友。

  看看他内心到底要什么,到底他是不是天才儿童,他的局限在哪里,适不适合跳芭蕾,适不适合学奥数,适不适合年少成名,承受沉重的皇冠。

  更不要独断专行,安排孩子的前途,那样他不仅不快乐,还会丢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他的极限达到了之后,我们所有的努力培养都是无用功。

  北大博士拉黑父母十年,焉知不是被父母精神折磨20年,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因为巨大的恨意,所作出的极端反应呢?

  相信父母和孩子成为仇敌,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倘若这一世是父母子女,就不应该剪掉他一万种可能性,只遵从我们内心给他的这一种。

  孩子也不该为了我们的未完成的梦想埋单,更不该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成为我们的精神奴隶,活的不像他自己。

  尤其是,不应该因为我们怕被时代抛弃的焦虑,让他无法享受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期,美好的一生,更不应该因为我们的人生困局,给他重重的压力,让他习惯臣服。

  让他一辈子在像取悦我们,努力让我们满意一样,以至于导致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去取悦别人,为了达到别人的满足活着。

  这样的人生就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太累,太不开心。

  我们要像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心理学家龙应台一样,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我们要把他当做一个完成的个体来对待,看着他的优点,他的灵性,他的好与坏,他的缺点和不足,把他引导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简介:Sally喵,富书签约作者,80后宝妈一枚,喜欢断舍离,喜欢装清高,一生为做个优雅的强女人而奋斗。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