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top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亲子心理

“哪儿不懂”不如“懂到哪儿”

2019-07-26 09:03华夏思源心理网编辑:华夏思源人气: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

  家长会后,班主任把楚女士请进办公室,给她看了几份她女儿的考试答卷。

  楚女士见到女儿的考试答卷上,通篇都是“红杠杠”,那是老师用红笔标出的答错所在。仔细再看,不少“红杠杠”竟然划在经她辅导过的题型上。这一下,楚女士傻了眼:明明女儿在做作业时,经过她的辅导、解释,已经弄明白了的问题,怎么到考试的时候,又犯迷糊了?

  班主任指出,自从升上小学五年级后,她女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对学习不求甚解,嘱咐楚女士务必督促孩子把每天的学习内容弄通弄懂,千万不可以囫囵吞枣。

  楚女士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要说督促孩子学习,她可是尽心尽力的,往日辅导女儿做作业的情形历历在目——

  女儿做作业遇上疑难,抱着课本来说“不懂”。每当这时,她就算再忙,也不敢有一丝怠慢,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问女儿“哪儿不懂”,再一五一十耐心地教女儿,有时还边说边写,最后把答案也写了出来。每次经她指点之后,女儿都能“疑惑”而来,“释惑”而去。爱撒娇的女儿,时常喜形于色地搂着她称赞“妈妈真棒!”

  既然如此,考试时女儿竟然还会在类似的问题上出错,原因何在?

  点评:孩子做作业时出现疑难,家长对其一五一十地“教”,对于问题的解决、答案的找出,的确是立竿见影。孩子听明白了,作业立马完成,当然皆大欢喜,父母孩子都满意。然而,这种“教者滔滔讲解,学者默默聆听”的答疑方式,只教孩子“知其然”,较少触及“知其所以然”,留在孩子脑中的印象只是事理的表面,孩子不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旦稍作变换,仍然有可能在类似的问题上出错。

  这就是班主任所批评的“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的原因所在。

  如果能把“哪儿不懂”的反问,换成“懂到哪儿”,那就别有洞天了,孩子就会由聆听的一方变为在家长引导启迪下思考的一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孩子有孩子的推理模式。当被家长问及“懂到哪儿”时,他们会很自然地从起点出发,按顺序思考,一直追忆到不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停顿。这么一来,孩子无形中就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概括性的复习,往往由之而顿悟,撤回提问,径直回到书桌,自己独立把问题解答出来。即使仍然不明白,经过思考,亦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此时父母稍加提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同时,父母亦可以从孩子“懂到哪儿”的过程,洞悉孩子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发现孩子的思考是否合理,或者哪里是孩子无法理解的地方,引导孩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个过程,最好是设置若干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路,诱导孩子层层深入,犹如剥笋衣,一层一层地剥,最终出现笋心。

  这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调动了孩子的思维积极性,倘若孩子被动地聆听解说,难免陷入思维懒散,乐于只“知其然”,而懒于去探究“其所以然”。

  我们都在无绪的去咨询,去问别人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修为,与其面对这类问题时束手无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改变!华夏思源心理网,陪你走向轻松愉悦的好伙伴!《《点击学习心理学,提升个人能力!更好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 推荐专题上方





图说新闻

更多>>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谈谈少男少女的初恋 4


列表页底部广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