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家庭矛盾
我们的婚姻还能坚持多久?
》》测试:你的心理治疗天赋有多高??《《“结婚不自由”
这是婚姻观望者和部分非观望者的看法。所谓“结婚不自由”是难以或一时没有适应角色约束和角色冲突的最直截了当的表述。理论上讲,婚姻是两个异性最完全的关系,也是最难适应的关系,所以婚姻需要养护,夫妻需要沟通。“不自由”是对难适应以及沟通不良的一种表达;自由是有条件的,单身未必真的自由。婚姻,不要强迫自己,有位作家说,现今社会舆论实际上过于夸大了家庭责任。舆论把个人享乐和家庭责任给对立起来,夸大和赞扬了家庭责任,过分强调了婚姻的不自由,认为结婚就意味着个人的压抑。应该承认,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的自由权利,开放的婚姻更应该提倡角色的弹性、夫妻可有自己的兴趣、朋友、或私人隐秘、彼此享受独处心理空间。
徐安琪 叶文振通过大宗研究认为:“个人隐私原则逐渐被社会认可,个人私生活开始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分离,夫妻双方相互关系也更具独立空间,4成的城市,2成以上的农村受访者对配偶隐瞒了某些个人私事(少报赡养费,抽烟,应酬或购买高档服饰,化妆品,打麻将输钱的数额,隐瞒工作挫折,疾病,对配偶不满,与婚前恋人交往乃至婚外情等)婚姻将越来越成为当事人个人的契约而不再承受过度的社会负荷,婚姻主体的个人选择也更自由、更富有弹性”。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是十分盛行经和久不衰的说法。爱情是什么?是交换,还是付出、奉献?爱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更是功利的。说白了,爱情是两个人之间情感的等价交换,一方的付出,希望或最终需要对方的回报,所以,婚姻生活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需要默契,爱情需要培育和经营。恋情可以是浪漫的,但婚姻是现实和具体的;爱情可以是超脱的,婚姻是琐碎的;爱情生活是一种甜蜜,婚姻生活是一种使命。爱情是一种信念,婚姻是一种责任,需要实现信念和责任的协调统一。实质上,婚姻是恋情的深化和升华,因为恋爱成果最终要用婚姻来肯定和巩固。例如,恋爱需要把双方内心深处的期望和动机统一起来,必然面临深刻得多的问题,婚姻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再例如,恋爱不能回避性心理,两个异性由相互吸引→交往→熟悉、亲密→相互真切关心→爱情基本成熟、恋爱成功(结婚)→性生活美满(走向性爱婚姻),达到夫妻之间互惠性的满意与和谐。可见结婚是爱情走向更高阶段的开始,恐怕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经营。

“为爱情而结婚,为了解而分手”
这也是一种十分流行又经久不衰的说法。这里至少涉及四个层次的问题:
一,爱情是彼此间忘我的依恋,完全融洽的感情,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滋养。
二,婚姻生活需要同甘共苦,一方做出牺牲,双方共同分享。你们的爱情真的修炼到了完全融合的境界了吗?你真的了解了吗?夫妻本是互敬、互爱、互惠、互让的伙伴关系,而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说或愿意为爱情结婚,那主要是文学作品里的炫耀;中国人大多很朴实,最从众的说法是;为孩子,为道德、良心,而不直白说为了爱情,但并不是中国人不需要和不懂爱情。
三,爱情本来就不单单限定为双方交流和统一感情,因为婚姻不是在孤岛上,是在双方亲友家人的关系中,在双方社会人群关系中;婚姻不只是进入两人世界,还进入另一个家庭,另一个社会,结婚前后你有过这样的准备吗?
四,性别的差异,女性或具有女性心理的人(例如男性经变性手术成为女性者)更渴望婚姻,但却更缺乏安全感。
夫妻需要相互表达情爱、互相沟通、亲密浪漫,潘绥铭认为:“女性评价亲密和关心的标准主要是感觉,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法言传的感觉。分手时,没有一个女人能用男人们所能理解的语言把自己的感觉说清楚,只好不说;堕入情网的女人说不清为什么爱‘他’,女人不管多亲密的行为都必须最适合自己需求的才算是感情的表达,否则就成了冒犯,这种差异深植于性生活中男女不同的需要和感觉方式:男性是进入,输出,容易出现反应,一般都现实得理性化了”。“女性是期待,体验,努力寻求反应,一切靠感觉来推动、来联结,梦幻般的非理性化占上风”。“夫妻的美满来自于对差异的协调,怎样在差异中寻求爱情是一道难题,承认差异,理解差异,带着心理准备去寻求,不投入,不遇点风浪,何以了解、理解、改变和协调?不去求改变对方,首先要改变自己,扩大自己的心灵空间经过较长时间的交流,才发现别人内在的价值。”在此,有必要再强调一遍,你真的了解爱情吗?真的理解你的另一半了吗?成功的婚姻不是去找一个适应的人,而是先要自己做个适当的人。
“从一而终还能坚持多久?”
面对社会的大变动,这种担心似乎越来越强烈了。中国人对婚姻的传统期望是恋爱→结婚→白头偕老。有专家说,潜意识中是在假定任何一场恋爱都该指向婚姻,任何一场婚姻都该白头偕老,这种观念其实是先验的。 应该说这些年这个先占性的观念确实受到了重大冲击。但我们不必担心这会影响婚姻的稳定,因为,徐安琪 叶文振的大样本的研究结果报告说:对“假如我而后和别人结婚,也许会比现在更幸福”回答“是”的只有7.9%,“否”的57.9%,“说不清”的34.2%,既是说认同配偶替代意识的不到一成;对“自己能找到比配偶更好的异性”,认为有充分信心的11.9%,肯定找不到的50.9%,不置可否37.2%,这说明过半数的被访者认为“还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好”,而认为有配偶替代机会者刚刚一成。有57.9%人说“若重新选择,依然选择现在的配偶”。这些不仅说明中国人的婚姻是稳定的,似乎说明“从一而终”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从一而终或许有利于婚姻稳定,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其实,中国人的婚育观念(例如搭伴过日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正在发生变化,顺应健康社会潮流的变化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上一篇:与精明婆婆的相处之道
下一篇:为什么男友接吻时喜欢伸舌头
-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思源心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思源心理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华夏思源心理网,http://cms.siyuanre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